第三百零九章运河
第三百零九章运河 (第1/2页)公元202年,神武四年,正月。
随着释奴诏正式下达,中原州郡开始轰轰烈烈的释奴运动。而益、荆二州因毗邻前线,故优先专注于夺取长江水道。高顺、郝昭二将各有谋画,依照枢密院诏令准备在三月出兵。
而张虞在过完正旦之后,遂将目光放在河北运河上。
“陛下,经数年修建,河北诸渠渐成。董幽州开渠,自呼沲入泒水,号为平幽渠;又承滹沱水于泉州县,号为泉州渠;再开鲍丘水东入濡水,号为兴唐渠。故自董幽州上任数岁,大修三渠,与白沟汇于天津。”
杜畿指着河北水利图,向张虞介绍目前河北运河的情况。
“殷州修漳水至白沟河渠,引漳水注白沟,殷州刺史司马朗名为‘利漕渠’。今白沟之水大涨,能通行大船。从去岁末起,魏郡钱粮便从漳水注白沟,以舟舸逆行运至枋头,再入大河,运抵长安。”
“海州开二渠,从漳水连滹沱水,途径白马地,号为白马渠;滹沱水至泒水,因发自鲁口城,名为鲁口渠。今海州二渠先后竣工,如白马渠已通漕半岁,鲁口渠去岁冬初通。”
“故今河北三州水道畅通,舟舸北发燕山,南可抵河东,东抵渤海,西止太行。如朝发枋头,暮至邺城,中途千余里,舟行四日,能至渔阳。”
在称王后,彼时唐朝重心在中原与巴蜀,因此张虞让河北三州利用疏通南北的白沟建造运河,以便河北三州在水路上形成一体,节省转运钱粮的费用。
在董昭的主持下,及申屠备、司马朗的配合,以白渠为中心的河北运河已经形成。其中董昭负责幽州水系的疏通,司马朗负责漳水与白渠的联通,申屠备负责漳水与滹沱水,滹沱水与泒水的疏通,
如今随着利漕渠、白马、鲁口渠的完工,意味着河北、关西、河南三地通过渭水、黄河、白渠、鸿沟、济水等七条大河连通,不谈关键的漕运运达,及兵马调度。等天下太平时,凭借畅通无阻的水路,商业贸易将能蓬勃发展。
张虞微微颔首,满意说道:“殷、海二州本乃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为国家根基之府。两汉以来,河北为富庶之所。如世祖因据河北而定天下,袁绍有二州得以霸中原。”
“我唐定都关西,若河北水利不通,则钱粮赋税转运艰难,故乃京畿控驭河北之根本。”
东汉以来,河北为经济中心的趋势无法阻挡,因此乱世之下,邺城才为诸朝京城。今天下稍安,并、司、雍三州人口虽多于河北三州,非河北三州自身人口不多,而是乱世下人口迁徙所带来的结果。
如董卓迁河南之民入关中,张虞借势招河北之民入并州,方才有今关西人口多于河北的特殊现象。而若将并州归属于河北,关西人口不及河北之多。
故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北注定会比关西更加繁荣。在此背景下,河北运河的迫在眉睫,成为张唐能否更好驾驭河北的关键。
“河北漕运大通,各州皆有河水注白沟,其河渠名繁杂,不如陛下命名之!”郭图笑道。
“请陛下赐名!”杜畿识趣道。
张虞饶有兴致,说道:“河北之物惠通于漕,商旅、游宦往来中原,得此河而通。今可以‘惠通渠’命之,令沿途郡县设河卒,岁月维护,不得有误!”
“诺!”
“河北渠成,中原诸州水渠未建,或能借平东南之际,疏通旧时河道!”张虞说道。
“今文远将军在豫州,不如其疏通河水以注淮河,便于后续中国之兵粮流注淮水。”杜畿建议道。
“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