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计司之权
第三百一十五章计司之权 (第1/2页)“县满五百户置县学,选乡之俊杰教学,授予儒学教化,招青年习木工、纺织、锻造之法,免受力役;郡满万户置郡学,选县之俊杰教学,授科举之学,招青年习医学、乐府之术;州置州学,选诸郡俊杰教学,效太学教授,设医学之科,同郡免受力役。”
“太学设明经、天算、工水、地理四科,招州学子弟及门阀子弟学习,非门阀者岁出三百石准入学。太学设‘三舍法’,即上舍、内舍、外舍。并有公、师二考,公考一岁一考,由礼部官督考,师考半岁一考,由太学自考。”
“新生入读外设,经公试、师试合格,参考寻常品行,升补内舍。内舍生二岁一考,大达优者与当岁公、师二试为优者,评补上舍。上舍生二年一考,评为优者,免参端门大考,至尚书台授官;考评中者,直参端试;考评下者,直参州考。”
“外舍一千人,中舍两百人,上舍一百人。舍下有斋,每斋五十人,屋六间,炉亭一间,设斋长、斋谕各一人,督促太学品行、习读。入读者不得私厨,皆纳‘斋用钱’食官厨;贫者与内舍生半纳,贫生优者、内舍生不纳。……”
太常张鲁与礼部尚书令狐邵商讨多月,依照张虞之意规划中央与地方直连的教育系统,将太学教育体系与科考大试直通,搭建起与两汉截然不同的教育体系。
张虞浏览奏疏,不禁满意点头,说道:“太学教学国之英才,州郡之学笼络天下俊杰,二者环环相扣,必能鼓舞学生勉励勤学,历经三舍考课,当能为国栋梁!”
在教育成本高昂的时代,国家督办的官学从县直通太学,属于是贫穷子弟翻身的机会。在乡里如能识字,便有机会到县里读书。
县学教授内容偏简单,几乎是儒学基础经典,而一旦入读便能不缴力役,如是贫生且成绩优异,郡县会给予相应补贴。学习优异升至郡学,郡中就会教授科举的相应知识,让贫穷子弟学习到更广袤的知识。
如能升至州学,贫穷子弟便能初窥太学,凡能通过州学,到太学入读,则贫穷子弟已能改变命运了。最差的外舍生回到县里都能当教喻。内舍生有机会留在太学,次者至州、郡中教学。上舍生离授官不远,而一旦为官便能跨越阶级。
从县学读到太学,前后花十一年时间便够,天资聪慧者二十几岁便能为官,这便是张虞为贫穷百姓留出的升迁空间。毕竟底层子弟和门阀、大族子弟没法比,唯有依靠国家提供的教育与之抗衡。
“陛下,太学生一千三百人,非屋舍大落不能容纳,今恐需陛下征发徭役兴建。”张鲁说道。
张虞在奏疏批复,说道:“兴建太学可行,但具体度支需报计相核验,无异议再由尚书台督办。”
“诺!”
张虞为他的唐朝引入后世先进的财政单元模块体系,如经由计司财政人员审计,为不同政府部门制定预算,如规定笔墨纸砚相应预算,或是出行的费用。
预算超标的话,需要向直属领导上报,经丞相钟繇或张虞批准,计司官吏核验度支,并审计相应的工程预算,最终交到尚书台执行。
因此太学的建设超出了太常本身的权利,需要张鲁找张虞、钟繇审批,有了二人的准许签名,才轮到计司统计支出。
而计司审计权力之大,连宫廷预算都在计司的管理范围内。计司会根据宫廷各项支出制定相应预算,这笔钱由皇后王霁掌管,妃嫔俸禄、餐饮指标都有相应标准。
出于对皇权的尊重,计司在宫中有专宦官审计。其中一项支出超标,皇后向计司知会声,便能挪用其他项目的预算。而一旦超出总预算,皇后需经计司审批才能从得到一笔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