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开源节流
第三百一十八章开源节流 (第1/2页)七月,紫辰殿。
经少府、计司、尚书台三方月余讨论,初有铸钱新法,众卿遂齐谒张虞。
“陛下!”
张则呈上新钱说道:“依陛下之意,则与诸卿商讨新钱法。经计司核验,加杂白锡铸造,令钱币更重,以此大钱购小钱(五铢钱),并严行律法,当能渐绝私铸之风。”
张虞将数枚大钱仔细放在手里端详,见与月前的铜制大钱相比,今钱更大更重,显然少府在计司的帮助下,找到购铜、兑钱而不令私铸钱币盛兴的方案。
“虽能杜绝私铸之风,但五铢钱参差不齐。如以董卓小钱计,我用大钱兑小钱,一文抵二文,朝廷岂不亏损?”张虞问道。
乱世下,货币体系最先崩溃,尤其遇见董卓武夫,用更轻更小的五铢钱当五铢钱使,属于是变相的掠夺。在恶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下,最终会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若时局混乱,兵戈四起,那么钱币将会彻底不值钱。
“当称重!”
庾嶷说道:“五铢钱多,今当称重以收新钱。官府出巾帛购五铢钱,五铢钱融铸大钱。大钱与小钱并行,一文钱兑二文重。二文小钱较大钱略重一铢,此是为火耗钱,用于铸币所费度支。”
钟繇沉吟少许,说道:“陛下,大钱几为两小钱重,今不如多杂白锡,以攒铜料为利。铸钱前后所费人力甚多,若调度不当,岂不会令铸钱亏损。”
张虞摇了摇头,说道:“钱乃流通天下之物,朕命为通宝,欲令天下百姓能持此钱通达四海。今若计较利润,自肥朝廷府库,当会助长私铸之风。”
推行唐钱乃张虞近年必须推行之事,为了避免推行钱币失败,张虞甚至不打算在换铸五铢钱上盈利。毕竟无厚利可图,便能遏民间私兑铸钱之风。
至于在融铜铸钱上,朝廷肯定要赚上一笔,但其中利润却也不大。张虞为了遏制私铸,让计司核验成本,依照成本核算情况,需要达到铸造一定量才能实现盈利。
在财政收入上,张虞财政偏好是开源节流型。但在铸钱一事上,张虞不打算让朝廷盈利,便可知张虞在意程度。
至于为何如此在意?
无非是关乎一个政权的信誉,汉的认同随着五铢钱通行天下,慢慢浸入人心,世上百姓以此钱流通,渐渐会让所有人认可汉帝国。但随着五铢钱的崩塌,百姓手上的钱币价值瓦解,还会在乎汉帝国吗?
故在张虞看来,唐通宝替代汉五铢属于是经济意识上的更迭。当市民用通宝进行交易时,实际上就是慢慢对唐政权认同的一种方式。这种意识形态入侵,比任何讨贼檄文更有效。
见张虞无异议,张则继续说道:“依臣之规划,少府设铸钱使,在关中首设铸钱监,今岁先铸通宝以通市井。”
张虞打断说道:“七月始铸钱,每月新钱杂谷帛为俸禄,先予朝廷文武。明岁起,官职俸禄改由大钱支付,爵位食邑仍以谷料支出。官支用新钱,市井百姓方能信服。”
说着,张虞看向钟繇,说道:“丞相为总领百官,如有官吏怨言,卿当安抚之。”
“诺!”
钟繇应了声,拱手说道:“陛下下令北迁賨人,臣咨询太常,并问政于蜀人。众言賨人生于山谷之中,居于渝水左右。北起汉江,南达大江,其中户口难以计数。”
“陛下欲迁賨人实边,当让賨人君长归巴劝导,并令善抚民者为使,当能从中迁口数万,乃至十万。”
“卿可有迁民使人选?”张虞问道。
“陛下,侍御史杜袭可为迁民使!”
钟繇说道:“杜袭温粹识统,自南投我朝始,行事勤勉,勇于劝谏,是乃国之贤士。今用杜袭南下迁民,必会事成!”
杜袭投奔张虞的时间不晚,大体是在张虞平河北后。先在大将军府任职,后转任商县长。彼时张虞从襄阳回长安时,与杜袭有过一番对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