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第4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第1/2页)请大家打开讲义第9面,我们看
戊二、杀戒
在《楞严经》的持戒态度,它是分成两块:一个是思想;一个是行为。从《楞严经》的角度,就是我们持戒之前,你要先建立人生态度,就是你的观念,你对人生是怎么规划的?它是花了很多时间去建立你正确的人生观,《楞严经》前面三卷半对于修行的方法只字不提;它只讲概念,整个《楞严经》三卷半只做了四个字,叫“破妄显真”。
它告诉你什么是虚妄的?怎么来的?它有什么后果?什么是真实的?怎么来的?它最后的结果是什么?这两个都在一念心中,我们内心可以往虚妄的方向走,也可以往真实的方向走,我们的心是真妄同时存在。我们要随顺真如,远离虚妄的无明,先建立三种根本:
第一个出离心;第二个菩提心;第三个空正见。
从这三种根本当中,再来持戒。我为了要保护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我必须要持戒。前面的婬欲心,主要是在保护你出离心的善根。你经常放纵婬欲心,就不想出离了,破坏你的出离心。你把根本伤害到,菩萨种性就产生改变了,就变成魔道种性了,所有的持戒都是在保护你的根本。杀戒主要是在保护你的菩提心,菩提心以大悲为主,大悲当然就不损恼有情众生;它这个杀戒,偏重在长养慈悲心。婬欲心偏重在保护出离心,杀戒偏重保护菩提心。
好,我们看第一段的持戒功德,请合掌。
持戒功德: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我们能够做到其心不杀,就是从根本的角度来调伏、引导我们的杀心。我们就能够慢慢把生死的业力给息灭,正确地走上菩提道。其心不杀,也是从根本出发,慢慢地调伏它、引导它。
我们看第二段:
犯戒过失:
汝修三昩,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襌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剎。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们修习大乘的三昧或念佛三昧,当初发心要了脱生死、往生西方、圆成佛道。但如果我们放纵杀心,杀心偏重在嗔心,就会去刺激、启动生死业力。后果是纵有多智、禅定现前,放纵杀嗔之心,必落神道。神道就是鬼道的一种,福报差的叫鬼、福报大的叫做神。
神分成三品:上品福报大的是大力鬼王,就是某某国王、某某帝君;中品的就属于飞行夜叉,福报大,他不在地上走,可以飞的,比方说这种大将军、鬼帅等等;下品的福报差一点,就在地上活动的地行罗刹。鬼神有他相应的眷属,都是以杀心为根本来成就他们的道业,以嗔心为本。
菩提心最怕的就嗔心。经常发脾气的人,你菩提心基本上就破坏掉了。这个嗔心,菩萨戒是制的很重;嗔心从菩萨戒,你连过夜都不能,要马上调伏。不是说我发了脾气,没有去骂人、也没有打人,也不可以。菩萨戒嗔心的活动不能太久,你要不断的自我反省,用种种的方便调伏它。你不调伏它,菩萨戒就有过失了。菩萨戒的嗔心是没有任何理由的。
“诶,他杀我父母”,你也不能杀他,没有理由。乃至于为了国家民族,也不能有嗔心。很多的神道都是谁去做?革命烈士。很多革命烈士觉得我要维护正义、保护人民,最后变成神道。因为你嗔心为本,瞋恨心,不能给它加上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没有理由,嗔心就是嗔心。道理不是谁定的,而是缘起如此。你经常起嗔心,就算站在正义这一块,还是嗔心。
你的因地走上了鬼神道的跑道,最后就是鬼神道。只是说你可能发心好一点,在鬼神道里面档次比较高一点,本质是鬼神。你偶尔发发脾气也就算了,但是不能把嗔心变成根本,对立心不能太重。人要站在正义这一块,但你不能有所执著。你只能够有正念,但是不能跟众生有任何的对立跟执著,你一对立就有嗔心。以嗔心为根本,发展出来的结果就是神道。
我们看佛陀对末法的预言。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佛陀在正法时代,大家也就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真实的功德?什么是虚妄的因缘?到末法时代,问题就严重了,很多的知见错乱。末法时代,妖魔鬼怪就特别多,因为它有活动空间了,炽盛人间。他们怎么说呢?食肉是帮助菩提道的,“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其实你经常“酒肉穿肠过”,佛已经不在里面坐了,罗刹在里面坐了,往下看就知道,佛陀就消失了,佛陀经不起酒肉穿肠过的。你不断的吃肉,刚开始可能是个行为,但是慢慢会变成破坏你的思想,这是比较严重的,就是不能伤害根本。
我们看下一段。佛陀的废权防难,佛陀把这个方便拿掉来对治我们的疑难。我们看看这段经文,请合掌。
废权防难: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剎,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佛陀讲出真心话,不讲方便法门了。有人就质疑说,佛陀你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比丘是托钵了。偶尔会托到肉,大家也是吃肉。吃肉吃久了,是不是也会变成罗刹种性呢?佛陀解释说,我在的时候是让比丘吃五净肉。哪五种呢?第一个不见杀;第二个不闻杀;第三个不为我杀;第四个自然死亡;第五个鸟兽的残食。这个肉是可以吃的,就是肉不是我杀的,在杀的过程我也没有听到、也没有见到,别人杀好的,煮好供养我,这叫五净肉。这种肉是我神通力变化所作,没有命根。佛陀的神通是可以变出物质的假名、假相、假用,但佛陀不能创造一个生命体。因为生命体是由因缘,要去造业才有生命体,你不能说我这个神通力变化一个生命体,佛陀变现的肉通通没有命根。
为什么佛陀要变现肉呢?在婆罗门当中,湿气很重、草菜不生,我用大悲神力所加变现成肉给比丘、比丘尼吃,来滋养他的色身,那是佛在世的时候。佛灭度以后,你再吃众生肉就不对了。佛灭度以后,神通力消失,这些肉都是真实的肉。
蕅益大师在解释这段经文时,他提出问题说会有人就问了:佛陀你老人家慈悲,既然大家要吃东西,刚开始干脆就把它变成蔬菜得了;一开始变成肉,大家吃习惯了就说佛在世也吃肉,你就变成蔬菜就好了,对不对?蕅益大师说不可以,你在印度湿气这样重,到处都是石头,变成蔬菜,你不觉得很奇怪吗?整块都是石头的地方,长很多蔬菜这是违背自然法则。佛法缘起不坏世间的假名、假相、假用。你变成蔬菜就不正常了,变成肉才正常,他没办法只好变现成肉。
从《楞严经》来看,正法时代的时候比丘吃的肉都是佛变的,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但佛陀灭度以后,人去法亡,佛陀应化身一走,神通力自然消失掉了。这些都是真实的肉,你每吃一块都有它的命债、肉债在里面。诸位,我们是福报大,我们是人,它是鸡。你认为身为一只鸡,哪一只鸡是心甘情愿被杀说,我心甘情愿给你吃,有没有?每一只鸡死的是心不甘情不愿。
心不甘情不愿这个就有业力在了,它福报差,做 鸡是偿还他的业力,它可没说要让你杀来吃。你亲自杀它,欠它命债;你没有杀它别人杀的,欠它肉债,它的肉也不是心甘情愿给你吃的。你欠它命债、肉债以后,生死业力就启动了。“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你一天到晚吃肉的人,即便有很好的修行,有什么问题呢?“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你今天吃肉、明天吃肉、后天也吃肉,经常吃,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你的种性改变。你修习佛法,受菩萨戒是真实的发了菩提心,“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但你肉整天这样吃,吃久的时候,菩提心没了,是谁在里面坐呢?罗刹,你变成了罗刹种性。
第二个你造了生死苦海的业力。彼此之间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你经常吃他的肉,欠他命债、肉债,就必须要来生继续去还他。
我们看《印光大师文钞》对吃素很重视。他老人家可能是根据这段经文,你吃它的肉,第一个,种性改变、慈悲心消失。第二个,业力增长,你很难离开三界,临终的时候,这个佛号往下拉的力量就加强了。我们讲过不要给佛号太大的压力,要让佛号临终现出来的时候是轻飘的,没有生死业力。不要创造一个有粗重生死业力的佛号,你往生的愿力是拉不起这个业力。我们必须把佛号的愿力增长,但要把佛号往下拉的力量降低,比方说你不要吃肉。
好,我们再往下看,佛陀的总结。
诸佛教诲: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前面是断婬,这是断杀。断杀生是偏重在断肉。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诸佛讲不要吃肉的口气,是一点都没有含糊笼统、清净、明确教诲。断肉就断肉,也没有什么开缘可以说,没有任何模糊讨论的空间。
我们看下面佛陀举的譬喻。
解脱之本
举喻: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假设一个人虽然念佛很精进,也发了菩提心,但他不断吃肉,这个人就好像落入一种矛盾。他一方面把耳朵塞住却高声大叫;一方面希望别人听不到他的叫声。其实他只有自己听不到,别人都听得到。这个就是欲隐弥露,本来是想把它盖起来,结果大家都听清楚。
我们希望临终所创的每一句佛号,都能够很轻飘地导归净土,但你却把佛号的后面,加上很多粗重的生死业力,让佛号飘不起来,这个是自相矛盾。你本来应该减少佛号的业力,结果却加强它的业力,让佛号很容易就堕落到六道里面,变成人天安乐的果报,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
我们看这个法说,两段。
法说: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