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禅观与净土 > 第2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2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2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1/2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4面,我们讲到丁二的业果相续。
  
  净土宗的人,每天会拨出一点时间来拜佛念佛,我们为什么这样做?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我们希望能够透过佛号这样在身口意的操作,能够把自己今生的灾障降到最低,消灾免难。消灾免难对念佛人来说问题不大,因为它不要去管无始劫的阿赖耶识,平常的时候阿赖耶识是不现前。所以,你只要有一时的信仰、一时的善念,就可以把佛号念的很有感应。
  
  这种平时的感应可以处理你生命中局部的痛苦、局部的灾障,但是这个不是净土宗的真正目标。因为你今生活的快乐也好、痛苦也好,都是无常败坏的,这个水泡再怎么漂亮总会破裂。所以,净土宗的目标,不能够把今生的感应当作重点,因为它是生灭法。
  
  第二个是临终的往生,这是关键,因为它影响到你生生世世了。临终往生难就难在,它不是平常的第六意识妄想而已。你平常只要把妄想突破了,业障就过去了,只要佛号坚持下去,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但是你面对生死业力、临终的时候阿赖耶识,它会出现两个东西:向外变现生死业障、向内产生颠倒妄想,临命终人是内忧外患。内忧这一块,我们明天再来处理;先谈外患,就是生死业障。
  
  一个人可以有业,但是不能有障。有业,可以带业往生;但是有障,你就不能往生了。怎么样让这个业力不能构成障碍?你就必须要做一些忏悔、调伏的工作。当然,这个关键就跟相续有关系,我们现在谈到主题了:当一个业成立以后,这个时候业果的形成,前半段叫做造业;但是,如果你不注意,它会慢慢形成一种从造业而提升成业力,那你就要注意了,它已经在障碍你、误导你了。当从一种造业的过程,你没有注意的时候,让它产生相续,那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我们来看,这个就已经构成临终的障碍。
  
  我们来看看业力是怎么相续的?这个地方牵涉到两个重点:一个种子、一个现行。我们把它念一遍:
  
  丁二、业果相续
  
  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
  
  现行,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
  
  —《成唯识论》—
  
  我们在造业的过程中,会产生两个功能:一个是种子的功能、一个是现行的功能。这两个最大的差别:种子是潜伏的状态,你看不到的,它虽然有,但是无形无相。第二个现行:它是有形象,会很明显的表现在你身口意三业的活动,现行简单讲就是这样。那么种子跟现行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看左边这个表。
  
  就是当你发动了一个业力,可能是身业的活动、或者嘴巴讲一句话、或者是意业的活动等等身口意的活动,这时候它会现行熏种子。第六意识的活动透过第七意识的自我主宰以后,它会在第八识形成一个种子。
  
  本来第六意识是生灭的,它是想到这、想到那,就像一个猴子跑来跑去,想完就没了。但是第六意识有一个根、一个好兄弟,第六意识的根是谁呢?就是第七意识。所以,第七意识会让第六意识产生等流的力量。当你一个行为出现的时候,除非这个行为是一时的念头,只要这个念头是经过你思惟、考虑以后所发动的第六意识,它一定会产生等流性。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忏悔对治,它现行熏种子以后,又会种子起现行。
  
  就说:欸,我造了以后也没有刻意让它活动,你没有让它活动,它自己会不断的活动下去。也就是说你布施一个行为以后,下次会更想布施;你如果真的是发动了一种愿力的持戒,以后会更想持戒。当你造作了一件事情以后,由于第七意识恒审思量的功能,它会有一种倾向让你造作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自然发生的,除非你从中间做些改变。
  
  所以说第六意识本来是生灭的,但是因为由第七意识恒审思量的加持,它很习惯会产生现行熏种子、种子起现行,然后又现行熏种子...会产生一种滚雪球似的辗转增盛的力量,这个叫做业力的相续。直到有一天,这个业成熟了,它就变现以下十法界的果报。如果业是有漏的,那就看它是善业:天、人、阿修罗;如果是恶业:畜生、饿鬼、地狱,就得果报了;如果是跟我空、法空智慧相应,那就成了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
  
  从临终往生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及时地忏悔。一个有智慧的人必须在业力没有成熟之前,就要采取行动。业力如果得果报,那就叫认命了,不是忏悔。大概你现在的生命里面,这个果报已经出现了,就很难忏悔,因为它已经成熟了。你不能说:欸,我是个女众,我把它忏悔成男众,不可能吧!它已经是成熟的果报了?忏悔的意义就是它还在酝酿,这个叫忏悔。它已经产生一种怎么样?有生命力的业力,它已经在相续了。
  
  诸位,你现在忏悔的目标,如果有些业你只是偶一为之,这个业对你来说就不是重点,你就别浪费时间了。因为偶一为之,它没有相续的功能,你本身造业的时候就没有强大的意乐,所以,这种业一般来说不会障碍你往生,它顶多就是个业种子,到极乐世界再来处理。
  
  但是有一种业,它在你身口意的活动是“数数现行,深深好乐”。你会经常造作,甚至于每天都会作一次的,而且造作的时候,你内心是充满了欢喜、主动的。你就要注意了,不管善业恶业,这个业已经怎么样?它已经产生一种强大的相续功能,这种业是一定会在临终起现行。这个已经形成一种业果相续了,如果它是罪业,就是你修行的重点。为什么要擒贼先擒王?你先把自己会产生障碍的业先抓出来,修行才不会漫无目标,不晓得要对治谁?
  
  ◎种子六义:
  
  好!那么这个观念呢就跟种子有关系了,为什么种子它会就起现行呢?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先看第八识的种子,当你造了一个业,形成种子的时候,它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它有六种的相貌:前面三种讲到业力的相续形成,后面三种讲到业力产生的最后作用跟结果。我们先看第一个:
  
  一、刹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
  
  我们现在要深入的去探讨业是怎么形成的,它中间经过什么样的变化?第一个、种子是生灭法,它是刹那刹那变化的;当它生起的时候,不是一个涅槃的不生不灭相貌,它是刹那生、刹那灭的。而且这种刹那生、刹那灭有一种得果报的功能,它有明显的一种善恶的功能,方成种子。
  
  也就是说种子种下去以后,它有两种可能:一个逐渐的变大;第二个、经过你忏悔对治慢慢的变小,它不会保持原状;你善恶的功能只有两种情况,它是一种动态的。也就是说,有可能你的业力是不断的增长广大;也可能你的业力是属于一种减损的状态,它不断的在缩小阶段,只有两种情况,不可能保持原状的,业力是生灭法,这第一个。我们看第二个:
  
  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
  
  种子的变化是跟现行互相配合,就是说一定要有一种身口意的妄想跟行动,去带动这个种子,它才能产生变化。如果你身口意是随顺于这个种子的,种子生起现行以后,你没有产生对治,产生随顺,那么现行肯定又熏回种子。它变成俱现和合,种子跟现行两个是同时相互作用:当种子消失的时候就转成现行,现行消失以后又回转到种子,它们两个是等无间的配合,也就是说种子产生的变化,是跟现行相互作用。所以,可以从你的现行情况,去检查种子的功能是已经沉淀、对治过了?还是没有对治过?它跟现行果法是俱现和合、相互作用的。我们看第三个:
  
  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
  
  种子跟现行相互作用,如果你不采取行动,它不会自动停止,会恒随转,恒常相续的活动下去,直到最后的究竟得果报为止。所以,当我们在阿赖耶识种下一个种子以后,它产生了三种的形成变化:它不断的去引生现行;由现行再回熏为种子;种子跟现行之间就像滚雪球,辗转增盛,直到究竟得果报为止,业力的形成是这样子。也就是当你造了一个业以后,它有一种自然的倾向,会往得果报的方向走,如果你没有忏悔的话。我们看它最后会产生三种功能,看第四:
  
  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
  
  当种子在阿赖耶识形成以后,除非你到成佛“金刚道后异熟空”,善恶的功能被破坏了。在成佛之前,从唯识的角度来说,善恶的功能都不能改变。也就是说,你造了一个罪业,可能是杀生、可能是偷盗、可能是邪婬、可能是妄语,我们忏悔只是让功能停下来,你不可能把恶功能转成善功能,善功能就是生善的东西。忏悔只能够让种子功能停止相续,你不能把恶种子转成善种子,除了佛陀以外,它体性种下去就决定了。
  
  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
  
  种子要得果报它必须两个条件,两种因缘:第一个内因缘,你本身的种子势力,要是一个成熟、强大的势力。第二个,外在的环境刚好也成就了,这叫做待众缘,它要等待内外因缘的成熟。我们最后看第六个:
  
  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
  
  当种子经过前面的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的相续以后,最后性决定、待众缘也成熟了,最后它得果报,得果报是怎么样呢?各得各的果报。我们今生的果报是很多类的种子构成的:你可能身体健康,但是贫穷。你造业的时候,身体健康是慈悲了,人家伤害、刺激你,你会慈悲包容;但是,你可能过去没有布施,等等。所以,得果报的时候,业力是各得各的果报,不能抵消。你不能说过去造了一个业,用布施、持戒来抵消;世间上业力不能抵消,你要忏悔。你不是说靠布施、持戒的善业,就要把过去的业都抵消掉,没有这回事情。引自果,它是个别个别的业,去得个别个别的果报。你布施持戒有布施持戒的功德;但是你所造的罪,该忏悔你还得忏悔,这两码事。
  
  所以,我们透过种子的了解,知道阿赖耶识里面的业种子是怎么活动了?我们做一个总结,有两种情况,先把它念一遍:
  
  种子作用:已成熟——引生果报;未成熟——生起现行。
  
  有一种种子是已经成熟了,比方说你现在所受用的五蕴身心,可能是庄严的、也可能是丑陋的;也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病痛;也可能是富贵、也可能是贫穷等等。这一方面你就别多心了,不要把生命浪费在结果,因为已经成熟了,它叫做不可改变。所以,生命是有一半是要认命,站在认命的角度去改造未来。今生已经成熟的业,你就不要在这个地方去后悔、怨天尤人。
  
  关键是未成熟的这一块你要注意了,“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总是在结果上打转,这个事情会有什么结果?其实,你过程做了,结果就别管了。未成熟的业才是你要注意的,正在酝酿的业、临终会起现行的业,这个是你要注意的。所以,我们要注意未成熟的业。恒随转是整个业力的关键点,就是辗转相续。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家族。这个婆罗门的妇人在家里面厨房准备饭菜,快好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刚好从他们家门口,很威仪庄严地走过去托钵。这个婆罗门女从窗户看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心生好乐,就想要供养佛陀。但是她的先生在客厅里面,她想我拿了饭菜,如果经过客厅,肯定被呵责。她又一想:欸,有办法。她就把这个饭泡水,用布把它挤压以后,变成一种粥水的状态,就骗她先生说,这个粥水不要了,我拿去倒掉了。经过客厅以后,到了门口外面的时候看到佛陀,她就跪下去,用粥水去供养,佛陀就慈悲的接受了。
  
  接受以后,佛陀就跟她咒愿说:你依此布施的因缘,未来三十小劫,天上人间享受安乐的果报。佛陀跟她咒愿的时候,婆罗门男众听到就不服气了,就走出来说:你这个沙门释子,为了博取别人的供养,作此妄语。怎么她供养你一个粥水,她能够得到三十劫的果报呢?释迦牟尼佛先伸出广长舌相,证明佛陀是不妄语。
  
  后来佛陀讲一个道理说:你看前面的尼拘陀树,两个人都抱不起来,那个树干那么大。但是这棵树刚开始的时候是一棵种子,这棵种子就像芝麻一样大;为什么这个种子能够变成这棵树呢?因为它辗转相续。也就是说这个妇人在布施的时候是强大的愿力,虽然遇到障碍,她没有因这个障碍而挫折放弃。虽然先生反对她布施,她想尽办法。当然也不能否定她所布施的福田是佛陀,这个境殊胜;但是更重要是她的心殊胜,佛陀看到她布施的内心如此的坚固,数数现行,深生好乐。
  
  诸位,我问你一个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受戒?就像有些慈善家说我们发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就好了,为什么要缘境发心得这个戒体呢?差在哪里?对,增上意乐,辗转相续。受戒的人有持戒的戒体,他随时准备造善,随时准备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只是缘缺不生而已,但是他的心态在心中辗转相续,数数现行,深生好乐。
  
  所以,持戒的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百千万倍于没有持戒的。没有持戒,你的善念叫做一时兴起。看到这个人很可怜,外境刺激到你的善念、慈悲之心、恻隐之心,然后你再产生布施的行为。以佛法的角度,一时的善念对你的人生意义不大。但是你心中产生强大的意乐去做善事的时候,那个力道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伟大的佛陀给我们很大的恩惠,就是他制立戒法,让我们产生强大的意乐。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因为有戒体的摄受、有增上意乐,他产生的意乐、善法叫做波罗蜜。
  
  为什么叫波罗蜜呢?因为你的戒体包括了智慧的观照及誓愿,戒体是智慧跟誓愿的结合。它有马车叫做乘,有些人只有车子,没有马,他造了善以后就放在那里,不能产生辗转相续,这个业意义不大。
  
  从现实人生来看,你要去欧美国家看有些人真的福报不可思议,他们家的花园,可以开车十几分钟还没有完。我就在想:难道我们前生的布施行为比他差那么多吗?我活一百岁,他也活一百岁,他的福报怎么这样大呢?后来我得到一个答案,他的福报是我的一百倍,不是他做善事比我精进一百倍,他有一个美好的心态,我得到答案是这样。我们前生不是没有做善事,而是心态没有到位。你想想看,他的福报是我的一百倍一千倍,他前生所造的善事是我的一百倍吗?我不相信;但是肯定,他是一种增上意乐,辗转相续。所以:
  
  提升你的心理素质很重要。
  
  拜一部《八十八佛》,你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去拜,跟你增上意乐去拜会有不同的结果,不要忽略前面那匹马。当然《八十八佛》功德殊胜,那是一个很好的车子。但是瘦小的马拉一个大车也是有问题。
  
  你研究唯识以后会得到一个答案:你要么不做,要么每一件事情就好好做。为什么?我真的很欣赏藏传佛教的传承,他每一件事情,先来一个道前基础,先修意乐,思惟善法的功德。我为什么拜《八十八佛》?如果没有拜八十八佛我就惨了。因为它怎么办呢?祖师建制《八十八佛》是我的良药,做良药想、如贫得宝想。你心理素质建设好了,先产生一种智慧的观照,然后发起广大的誓愿,你再去拜,那能一样吗?增上意乐。
  
  这个道前基础,观照力、誓愿力是很重要。我觉得显教忽略了这种基础工作,只有事修、没有理观。什么东西都有做,什么东西都没力量,当然现在改变都来的及。就是说该修什么法门你还修,但是要注意你的意乐。我们必须要以强过造恶的意乐来修善,强者先牵。
  
  诸位现在想创造一个业力,不管是持戒的业、不管是念佛的业,你希望这个业力在今生死亡以后,来生就马上得果报。在你阿赖耶识里面,让它马上得果报,一定要注意你的心理素质。否则你今生造作的业,只是暂时存在阿赖耶识,什么时候得果报不知道。
  
  如果说今天这个念佛的业,我今生就要往生,那就不是注意佛号而已,你用什么心态去念这个佛?你是一时的善念,还是产生增上善念的善根,那个力道就不一样了。你同样种下一个种子,它在阿赖耶识是一种强大的恒随转,辗转相续;还是只是一种羸弱的相续力量,甚至于有些人造一次就不造了,那就不一样了。
  
  所以,从恒随转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答案,我们必须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把罪业的恒随转降到最低。第二个把善业的恒随转升到最高。你想规划来生,让阿赖耶识完全听你的招呼,反正《唯识学》讲到两件事情而已,到底第六识是跟着第八识走,随业往生;还是第八识跟着第六识走,随念往生,就两种情况而已。是第六意识听第八识的,还是第八识听第六意识的,人生只有两种情况。
  
  如果今天生命不在你规划当中,你随业流转,那你布施也是悠悠泛泛、持戒也悠悠泛泛、念佛也悠悠泛泛,那就悠悠泛泛了,第六意识没有增上意乐,你的临终是由第八识决定,人生你没办法规划,业力说了算;如果想要让第八识听你的,由第六意识来主导第八识,随念往生,那你今生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注意你的意乐。
  
  强大的意乐、坚定的誓愿、深入的智慧观照。
  
  你不用做很多,只要在能力范围,你只要心理到位,那力量就够大了。你看那个婆罗门女,她不就是施一个白粥的水吗?她为什么创造三十小劫的功德出来?因为心理素质到位,她以强大的意乐布施。所以,从业果的相续我们知道,相续意乐是修行的成败关键。
  
  丁三、业果转变
  
  来看最后的总结:我们必须做一些转变,要让善良的业产生增长、要让过失的业变成不增长。我们现在业里面有两种:增长跟不增长,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一、增长、不增长业
  
  起造诸业,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增长业”。若虽起身语等业,而不令业种子增长者,谓之“不增长业”。增长业定受异熟果,不增长业不定受异熟果。
  
  此中不增长业,依《瑜伽师地论》列有十种:一、梦所作业。二、无知所作业。三、无故思所作业。四、不利不数所作业。五、狂乱所作业。六、失念所作业。七、非乐欲所作业。八、自性无记业。九、悔所损业。十、对治所损业。除上十种,其余诸业,皆有增进长养业种子之力量,名为增长业。
  
  首先回观我们的过去,一个人面对过去、规划未来。我们先把过去的业分成两块:第一个叫做增长业,就是这个势力已经跟你的现行产生相互的作用,它不断的增长当中。这种业临终一定会起现行,不管善业恶业,它已经跟你的种子跟现行产生了一种交互的辗转相续了,这叫增长业。有一种业,它的相续心透过你的忏悔调伏,已经被破坏了,就是经过忏悔以后对治的业叫不增长业。这种业就不用太在乎了,这个业可能你过去造了,现在已经忏悔了,而且你已经不想再造作,这种业你就不用担心了。除非你以后再去刺激它、再去造作,否则它不障碍你往生,叫不增长业。
  
  在《瑜伽师地论》里面提出十种,什么叫做不增长业?这十种以外的就叫增长业。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不增长业:
  
  第一个、梦中所作业。梦中意识心思暗钝,除非你醒过来以后念念随喜,否则在梦中所作的善恶业都是不增长业。第二个、无知所作业。你造业的时候是在一种被药物催眠的状态,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状态或者梦游,这个是不增长业。第三个、无故思。不是故意的,你虽然走路踏死了小虫、踏死了蚂蚁,但是你本身没有这种意乐去伤害它,这个不增长业。
  
  第四个、不利跟不数。你造这个业的时候,是在一种环境的逼迫之下,不是很猛利的;而且你造了以后马上忏悔,也不再造作了,没有产生数数现行的情况也叫不增长业。第五个、狂乱。这个大家清楚了,精神错乱。第六个、失念。比方说你本来持八关斋戒,有一次到信徒家,突然一时失念,晚上吃了什么东西;但这个叫偶一为之,你平常都是保持正念的。那么偶一为之,回来以后,你立马忏悔而且断相续,这种业不能得果报。虽然有业,但是你今生不可能得果报,除非你来生再刺激它。这个叫做一时的失念,偶一为之的业是不能马上得果报的。
  
  第七个、非乐欲所作业。你遇到命难的逼迫、盗贼的强迫,在不得已之下所作的业;这种虽然是有业,但是不能直接得总报,可能会有别报。第八个、自性无记业。这个业本身就是没有善、没有恶。比方说你剪指甲,走路;这个就是没有什么善恶,当然是不增长业。
  
  前面的八种都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第九、第十是关键了,是修行。九、悔所损业:透过事相的忏悔。第十、对治所损业。透过理观智慧的观照,去断相续心所成就的业。所以,忏悔跟对治是我们要用的两个重点。“愿我临终无障碍”就靠这两个法门:忏悔、对治。
  
  除上十种,其余的业都有增进长养业种的功能,叫做增长业。
  
  首先必须把自己在身口意的杀盗婬妄,乃至于两舌、绮语、妄言、恶口,贪嗔痴,这十业里面抓出自己心中的盲点。有些人贪烦恼重、有些人是个性很清高,没什么贪烦恼,但是脾气很大;有些人是嫉妒心很重。每一个人在三界流转,合理的推论,除非是法身菩萨乘愿再来,你一定有盲点才会来投胎的,没有盲点你不会来投胎,你不可能去触动生死业力。
  
  首先了解自己,有些人你看他没什么烦恼,没有贪烦恼,但特别的高慢;有些人他脾气很大;有些人没什么脾气,也不会高慢,他就特别贪吃。这个就是各式各样,每一个人就是各有各的盲点。就是第七意识,它有所住,第七意识跟第六意识结合的时候,它会让第六意识特别关注、执著某一个所缘境。
  
  所以,问题在于第七意识,盲点就是盲目的追求,它是非理性的,没有理由。就是这个明明对他不好,但他一定要做;明明知道讲这句话对你没有好处,对他也没有好处,但是还是要讲,盲点。我们必须好好面对自己的盲点,修行是修自己。先找出自己的盲点,然后用药去对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