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禅观与净土 > 第1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第1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第1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第1/2页)

净界法师主讲
  
  讲述此义,大科分四,我们把它分成四大段。
  
  甲一、生命的主导。当我们要往生的时候,要知道临命终的时候是什么东西在主导我们?诸法因缘生,到底什么东西是因缘的决定者?这个先要了解,生命有哪些因缘在主导我们?
  
  甲二、生命的转变。往生的意思就是生命的改变。我们一路走来,都在娑婆世界里面一而再、再而三的流转,就像水流一样。现在我们要把娑婆世界转成净土的因缘,应该怎么去扭转,关键在哪里?
  
  甲三、往生的力量。生命的转变,当然是透过心灵的力量,而心灵就是往生的力量,怎样建立往生的力量?前面两段是偏重在理论,第三段是偏重在方法。
  
  甲四、结示劝修。我们前面的理论:生命的主导、转变跟修行的方法,所谓往生的力量,我们把它做一个总结。
  
  好,我们看第一个,生命的主导。
  
  甲一、生命的主导。◎三种缘起
  
  生命有三种力量在主导我们,三种因缘。我们先看第一个、业感缘起。请合掌,请一位同学念一遍,其他的专心听就可以了。
  
  一、业感缘起,灭色取空。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诸法因缘生”。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是因缘?换句话说,你认为你的生命是由什么来决定的?这个很重要,你认定了什么,就决定你的种性,也就决定你今生修行的道路,大概会往哪一个方向走?我们修行有三种道路,你可以判断现在走哪一个道路?
  
  第一个道路就是业力,业感缘起。人生有快乐、也有痛苦,你怎么解读它呢?这个就是业力,“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我有善业,所以我快乐;因为我有罪业,我就痛苦。你如果纯粹从业力的角度来解读人生,这样子有优点,也有缺点。
  
  先讲优点。如果是你对教理的学习、认知是“人生的因缘只有一句话就说完了——业力”。好,优点是你会谨言慎行,对于自己身口意的行为会比一般人谨慎。因为你不喜欢来生痛苦,就会避免过失;就算造了过失,你也会如法忏悔,这是优点。
  
  如果你不提升这种思考,也会有缺点。你站在业力的角度来解读人生,到最后会变成悲观主义者。你看到了业力的可怕,却根本改变不了;生命不是从零开始,你背负了无量劫来的业力,而业力你根本没法处理。你唯一的方法只有两个字,叫做逃避。所以,你如果从业力的角度,最后就是灭色取空。什么叫灭色取空?业感缘起的人会从这四句话来解读人生,叫做: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当你从业力来解读人生,你看人生的人事因缘都是生灭变异的,没什么价值。这个人怎么样?这件事情怎么样?对你来说是毫无意义,因为那是生灭法。所以,你心中认为什么是你的价值呢?当生灭的因缘结束的时候,它所呈现不生不灭的涅槃才是你的价值。
  
  所以,业感缘起会把人生切成两块:第一个、你选择生命的现象,生灭的因缘;第二个、你选择没有生命的现象,叫做偏空涅槃。你只有两种选择,你不能说,我两个都要。“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没这回事情。业感缘起的人只能够选择一个,因为它的思考是对立的。
  
  举一个例子:比方说在经典里面讲到目犍连尊者的入灭。大家都知道,他是神通第一,老年的时候有一次在山中打坐,他远远看到执杖外道往他方向走过来,就知道这些人不怀好意。阿罗汉是无诤三昧,不想跟众生有纠纷;他用神通力飞到另外一个山头去,结果业力的招感,执杖外道又跑到他那个地方去了,如是三次。目犍连就知道这个业力已经是成熟了,所以,第三次他就不抗拒了;果然他被执杖外道给乱棒打死。为什么?“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第一个,经典里面的叙述。
  
  再举一个例子:释迦族的灭种。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他也没有办法成功地保护他家族的人;由于过去的业力,琉璃王派了大军要灭释迦种的时候,佛陀以神通力三次的抗拒,也失败了。后来释迦种是全部被灭掉了,除了他早期有出家以外,就是佛陀成道以后回到家族,度了阿难尊者,有好几个,八王子出家。只要那时没有跟佛陀出家的,大概全部灭掉了。怎么回事呢?“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你只要看《阿含经》、《阿毗达摩论》,处处有这样的描述;就是业力是不能改变的。就是重忏不亡;你犯了四根本戒是不通忏悔的,因为业力有决定性。当然这个思考模式有它进步的空间,它的缺点就是太过对立。你建立了业感人生,好处是你会深信业果,谨言慎行;缺点是你把人生切成了两块,生死、涅槃,你一定要选一个。那会让你产生一种断灭主义,你只能够选择灭色取空,放弃生命的因缘,而追求不生不灭的寂灭,这个是它的缺点。所以,这个思考有它进步的空间。
  
  我们看怎么进步?进入大乘的思想,赖耶缘起。看第二个,请合掌。
  
  二、赖耶缘起,万法唯识,唯识所现,唯识所变。
  
  大乘佛法对业力的解读跟小乘就不一样了。诸位,小乘佛法是认为业力你造出来以后,它存在虚空当中,业力是没法改变。有的业力,比方说根本重戒,也没法忏悔,它已经造了,你不可能把它叫回来。而大乘佛法认为“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业力是谁造的?当然不是身体造的,是你一念心造的。心去造业,最后业力跑哪里去了?它也跑到你的内心深处去了。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妙因妙果,不离一心”。
  
  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原来业力是被你的内心所摄持。那这样就有希望了,既然业力是被我们第八识所摄持,而第八识是可以受熏。当你第六意识生起善念的时候,它是不思议熏,不思议变;它是可以改造第八识的业力,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当我们第六意识犯罪的心,透过忏悔而断相续心改造的时候,业力会加以沉淀。它会从现行位,而变成种子位。
  
  这种概念对净土宗是非常重要。如果你活在业感缘起,你不可能往生,也不相信往生,你怎么往生呢?你无量劫来在娑婆世界打滚,造了这么多的生死业,你说走就走?你娑婆世界业跟谁去算呢?业感缘起就没办法建立往生净土的概念,说这个人不要说过去造业,就算你今生造业,临终前忏悔都还来得及,能够因为忏悔、念佛的力量,结果带业往生。诸位,带业往生,这四个字只有大乘佛法有,因为大乘佛法认为业力它是摄持在心中,所以,它可以加以改造,这个观念很重要。
  
  我们看《唯识学》怎么说?唯识学的论点是对人生分成两块。
  
  第一个、唯识所现。这个识指的是第八识。第八识要把人生变现出来,这叫依他起性,你没有选择权。说我要投生在什么家庭、我要选择什么样的爸爸妈妈,对不起,你说了不算,因为只是过去的业成熟了。但是,我们看第二个,人生有两个,第一个是业力所决定的,客观的环境。
  
  第二个、唯识所变。这个识是你的第六意识,你是怎么念想?于境取相,施设名言。就是我没办法去决定生命,但是我可以解读人生;人生有一半是无奈,有一半是你可以决定的。比方说有人刺激你、障碍你,这没办法改变的。你跟他结恶缘就是结恶缘,忏悔也没用。业缘是双向的,你看佛陀修了万德庄严,外道照样毁谤佛陀,你不能说佛陀不圆满。佛陀圆满是他自身的圆满,他跟众生的互动,众生跟他结善缘、恶缘,这个不是佛陀说了算,至少应身佛是说了不算。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你怎么解读这件事情很关键。他刺激你、伤害你,如果你是用感受跟妄想来解读,认为他对你是伤害,他对你果然就是伤害,你真的会受到伤害,因为你如是解读,照单全收。第二个,你认为这个人可对我太重要了,他是我的善知识,对我太重要了,我没有他的刺激,很难进步。诸位,这个是真的,人生修行酸甜苦辣对你都很重要。有些功德是在赞美、顺境中成就,有些功德它还非得要在逆境才有办法成长。
  
  比方说忍辱波罗蜜,没有一个菩萨的忍辱是在顺境中修成。忍辱很奇怪,顺境修不起来,没法修。布施、持戒、精进可以在顺境中修学,忍辱没办法在顺境中,这个法还非得在污泥才能够产生莲花出来,它的营养要靠刺激。而忍辱很重要,忍辱能积大德。你如果没有忍辱,就是小家子气了,你很难成就大功德,也就是小功德。
  
  如果你今天解读:这个人给我提供很重要的养分,我的忍辱波罗蜜要坚固、忍耐力要加强,那可完全靠他的提供。你念头一转,对他要生感恩,因为他冒着堕三恶道的危险。他对你刺激,如果是假装的就算了;他真的起心动念,可能就有危险。他冒着三恶道危险来增长你的忍辱波罗蜜。你有权力去解读这个相貌是怎么回事?诸位,第六意识不受业力的影响,它跟第八识没关系的,它的根是第七意识,顶多就是执著。
  
  所以,你必须善用你的名言分别,善用第六意识。因为它可以从第八识的业力里面跳脱出来。第八识要释放什么东西,我没话说,这是我过去的业力,只能认命。但是怎么解读它?这个是我说了算,第八识你管不着。
  
  这样子讲,对净土宗提供了“带业往生”的重要概念。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有很多的生死业力,没错,第八识的种子都在那个地方活动。我们只要怎么样呢?不要去刺激它就可以了。我们依止忆佛念佛,创造一种感应道交,强者先牵,就是你往生愿力只要强过生死业力,你就往生了。你不要修到业尽情空,也没有人可以修到业尽情空,这个叫做带业往生。当然带业,业力它必须在种子位,它不能是现行位。你不能刺激它,一刺激它,你就走不了。
  
  大乘的中道思想,它承认有业力存在,但认为可以善加地引导业力,我不必照单全收;站在认命的角度来改造命运,这个是大乘的中道思想,这个思想当然比前面更成熟。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了凡四训就是最好的赖耶缘起。袁了凡他给人家算命,他五十几岁该往生的。因为他个性刻薄,就开始修慈悲观。人有两种:一种人是随随便便的人,那就算了;有些人个性清高,带一点孤傲。有些人他持戒很清净,他就看谁都不顺眼,“你们这帮人都是放逸”。这种人就不容易有眷属。他就开始在清净当中修包容,他的寿命从五十几岁变成八十几岁。他本来没有儿子,后来变成两个贤孝的儿子。那你就不能说,“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他的业力真的改变了;你只能够说万法唯识,“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没有错,人生的业力占了百分之五十,人生的确受了过去业力的引导,但是你的第六意识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果我们从人生五十岁来看,五十岁以前,你能改变的有限,前生的业力比例很高。但是五十岁以后,因为第六意识已经活动了五十岁,如果你没有做出改造,就不能完全怪你的前生了,你今生的成分已经放在里面了。因为你的修行,第六意识动了五十年,对前生的业一点都没改造。没办法,因为我业障深重。你不是业障深重,你是打妄想打太多了。这跟你今生的第六意识有关系,不能全推给第八识。你说你小时候怎么样?那没话说,因为你第六意识的灵动太少,活动力太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