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三章 央视
第七百五十三章 央视 (第1/2页)他继续兴奋地说着。
“以后游客来乌镇,不仅能看老匠人现场演示手艺,还能买咱们漫改的同款周边,比如老木匠嫁接腊梅的手办、周慧设计的汉服配饰,形成内容-文旅-周边的闭环。”
苏木挂了电话,抬头看向徐佳莹,眼里满是笑意:“梁荷说,电视台栏目组下周就会来乌镇实地考察,想跟老匠人、周慧他们聊聊,挖掘更多背后的故事。秦海天还说,会把漫改团队的分镜稿提供给纪录片团队,让画面更有江南韵味。”
徐佳莹眼睛一亮,伞沿轻轻碰到苏木的肩膀,雨滴顺着伞面滑落,在他的外套上晕开小小的湿痕:“这可太好了!当初你坚持要拍老匠人,我就知道肯定行,那些用真心打磨的细节,老木匠磨刀时的专注、缠保温膜时的细心,比任何算法生成的爽文都有力量。”
“是啊,慢工出的细活,终究有人识货。”苏木望着院外被雨打湿的青石板路,想起拍摄“匠人故事”时的场景,老木匠为了让镜头拍到最精准的嫁接角度,反复演示了十几次。
苏锦为了手绘解说漫画,熬了两个通宵;沈亦舟为了抓拍到芽苞颤动的瞬间,举着摄像机蹲了半个多小时。
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慢功夫,如今终于有了回响。
消息在木槿团队群里传开后,瞬间掀起了讨论热潮。
秦玉明第一时间组织线上会议,敲定“真实故事计划”的具体方案:“从下周起,咱们在网站首页开设真实故事专栏,鼓励作者扎根生活创作,无论是江南的民俗风情、老手艺的传承细节,还是普通人的日常点滴,只要内容真实、情感真挚,都能申请采风基金,最高能拿到五千元,还能获得专属编辑的一对一指导。”
他还补充道:“咱们设立细节奖,每周评选出最具生活温度的作品,获奖作者不仅能上首页推荐,还能获得跟梁荷、唐建这些资深作者交流的机会。”
“另外,针对从速阅回流的作者,我们提供改稿扶持,帮他们打磨作品里的生活细节,尽快适应木槿的创作氛围。”
曾投稿被拒的年轻作者“青芽”,看到“匠人故事”视频后深受触动。
他主动联系李默,语气里满是愧疚:“李默老师,我之前太急功近利了,为了追求更新速度,把《巷口梅香》里的乌镇细节都改没了。现在看了老木匠的故事,我想重新修改,把自己在乌镇茶馆的真实经历写进去。”
“王阿婆每天早上都用手帕包着三枚硬币付茶钱,老板会给熟客留着带茶垢的旧盖碗,冬天腊梅花瓣落在茶碗里时,老板会笑着说这是免费的梅香茶。”
李默把修改后的《巷口梅香》转给苏锦,苏锦连夜读完,眼眶忍不住发热。
她在后台给“青芽”发去长评:“这段阿婆擦茶碗的描写,让我想起小时候奶奶给我擦碗的模样,她总用粗布手帕,沿着碗沿转三圈,连碗底的茶渍都要擦干净。”
“你笔下的这些细节,藏着对生活的观察与尊重,比任何华丽辞藻都动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