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文豪1983 > 第122章 甲骨文碎片收集中

第122章 甲骨文碎片收集中

第122章 甲骨文碎片收集中 (第1/2页)

月末,余切前往安阳。
  
  《十月》派了个编辑陈东杰来跟随他,准备写一篇报告文。总编苏玉特地给余切打电话说:“这个小陈很有些天赋,和我们不一样,有时候我觉得他像是你,有很多怪想法……”
  
  “你们在路上肯定有很多话可以聊。”
  
  陈东杰毕业于鲁省大学,本来是要再读硕士的,他考上了人大。但是去年来京城旅游时,陈东杰慕名参观文学圣地《十月》杂志社,而后被《十月》编辑部的氛围感染到了。
  
  得知《十月》在招聘实习编辑,他一念之差来了《十月》的报告组,做起了编辑。
  
  《十月》内部有多个组别。组当然是最牛的,待遇最好,常和名家巨匠接触,稿酬很高,从来不缺人。
  
  诗歌组也不赖,翻译组也可以。
  
  报告组的席位要差一些,有时会有空缺。因为报告组的编辑要长期出差,在那些偏远的地方取材,几个月写一篇报告吧,不仅每千字的单价低,而且很难出版成册赚第二次钱。
  
  不过,《十月》的总编苏玉干过一段时间报告组组长,苏玉是新闻系毕业的。
  
  进杂志社后,陈东杰幸运的参与了《文化苦旅》(报告文学)的编纂工作,表现很好,于是张守任也很赏识他。
  
  社内两位大佬都赏识他,陈东杰就起飞了,才工作没多久,杂志社就给他派了个这么重大的工作。
  
  他自己惴惴不安,余切也问他:“以前来《十月》没见过你啊。你肯定很有本事,不然为什么让你来独当一面。”
  
  陈东杰腼腆道:“我是被苏编派来的。她觉得《十月》应该年轻化,现在的《十月》老编辑太多了,可能我占了一些便宜。”
  
  余切听罢点点头,没有说什么。
  
  他其实想到了张守任,不知道这个老同志还能再干几年。三年过去,人们已经忘记了埋葬在八宝山的王世民,不知道余切这些熟人们,有几个还能被千禧世代提起。
  
  文学正在换代,新作家起来后,新编辑也要逐渐起来,盛行于五六十年代的那一批老人们,要逐渐彻底被淘汰掉了。
  
  不过也有不服老的。胡后宣就是这样。
  
  五十年代,国内为研究甲骨文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郭莫若做组长,胡后宣做副组长,胡后宣还经常和钱忠书等人讨论。
  
  现在三十年过去,当初的人都离开了,胡后宣的合作者,从郭莫若、钱钟书变成了余切和美国书商哈珀。
  
  余切和陈东杰谈到这个事情:胡后宣时代的老人们在逐渐离开舞台,失去了对文学和做研究的兴趣。
  
  陈东杰听后给出了一个让余切觉得大胆的结论:
  
  老前辈们不是失去兴趣,而是没有舞台供他们发挥了。
  
  “就是字面意思上的,他们被新来的人超越了。”陈东杰用小心的语气,说着特别讨打的话。
  
  “即便非要写下去,也不会得到很体面的结果。”
  
  余切顿时觉得,这个陈东杰好像有些水平。
  
  确实是这么回事,但国内敢说出这种话的还是很少。人们喜欢厚古薄今,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是一时的作家。
  
  曾经为余切写报告文的徐驰,他目前最后一个破圈的作品,就是《人们想要成为余切》,之后徐驰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徐驰前几十年写散文、写报告文、写文学评论……简直无所不能,而现在他任何作品都没办法打动公众。
  
  就是这样的原因,徐驰被淘汰了。
  
  余切给陈东杰出了一个考题:“你有这样的见解很可贵,你看看能不能写成研究稿,或者是报告文。”
  
  “要是你写的好,我推荐你把稿子发在《十月》上,我会来参加你的审稿会。”
  
  被苏玉、张守任和余切同时欣赏,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前途大大滴!
  
  陈东杰的脸顿时就红了,恨不得站起来敬礼:我保证完成这个任务!——
  
  从京城到安阳,要先乘坐去郑洲的火车,再转客车到安阳。中间历经两天一夜。
  
  余切每到一处,胡后宣就会打电话来问:“你到什么地方来了?”
  
  “我还没下火车呢。”
  
  到郑洲,胡后宣又问:“到什么地方了?”
  
  “到郑洲了。”
  
  要知道,现在打个电话是很麻烦的,可胡后宣就不嫌麻烦。
  
  “我给你安排了豫省作协的招待所,余切,你晚上就去那,明天专人开车送你来。这几年车匪、路霸还是有的,你们就两个人,万一遇上了什么事儿,人家可不管你是什么人物!不交钱就是一刀!”
  
  余切大笑道:“我就要看看有什么车匪、路霸!我们这儿有两个男人……这都怕,那还是不要出门了!”
  
  结果一路上啥事儿也没发生。
  
  倒是陈东杰去招待所打听了一番,回来后拿到了《钟山》和《京城文学》的加刊。
  
  分别是苏彤的《从莫泊桑到余切》,程国平的《当代文学家杂谈》。
  
  “这两个都是加刊!招待所里面,有京城师范和社科院来的教授,他们说这两篇雄文写出来后,‘余学之争休矣’!”
  
  “这两个一南一北的年轻人,分别用对比法和考据法两种法子,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洞悉力’成为时下热门的词汇,今后的作家恐怕都不得不关心当代问题了。这几位教授,正要写研究稿声援‘洞悉力’。”
  
  “余老师啊!他们都是站在你这边的,要是知道你也在,今晚上不知道会有多热闹!”
  
  亲身经历文学讨论让陈东杰很入迷。
  
  余切却忽然问道:“《人民文学》的王濛开会了吗?”
  
  “不清楚……”陈东杰愣了一下,但他居然想过来了。他尝试着问道:“余老师,你是说这和王主席倡导的回到读者中来有关系?”
  
  “那不然呢!王濛现在最恨实验性文学那一套,他当然要拿余切来做招牌了。”
  
  陈东杰一下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余学”研究,也并不是忽然就有结果的。虽然苏彤和程国平确实很厉害,但他们的结果一下子一呼百应,编辑们纷纷好评,也是被选择的结果。
  
  他当即也想到了:那岂不是再过几年,或者十年,又有第二次余学研究?
  
  余切道:“所以,要认识真正的我,还是要看我的。在那里我已经告诉你,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在想什么。如果只看别人的研究,你永远不会懂得余切。”
  
  这给陈东杰留下很深的印象。
  
  他之前没见过有人会用第三人称来形容自己,这个人自己说“别人应当如何理解我的名字”,就好像那是个代称,是一个被推出来的神像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