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文豪1983 > 第123章 他们为何而来

第123章 他们为何而来

第123章 他们为何而来 (第1/2页)

翌日,甲骨文世界大会正式开幕。
  
  会议要求与会者每人都撰写一篇论文,不过由于此次来的跨界学者太多,有些人对甲骨文并不太了解。最终修改为“做一些贡献”。
  
  第一天,到场的以国内各大学和科研学者居多,是一场半内部的会议。胡后宣说的就很直白了:“不管你是哪个地方的,是研究者还是委派来长见识的,既然来这,就得为我们的‘祖先字’做一点事情。”
  
  与会的人一时茫然了。
  
  做什么贡献?
  
  我是来开会的,你们要干什么?
  
  胡后宣特意拿马识途来举例子:“马先生通过打桥牌,从美国收藏家那边,要来了十来片甲骨文碎片,我鉴定之后是真的,我以为这就是很大的贡献!”
  
  又谈到余切,胡后宣竖起大拇指。“余切写了一本通俗《地铁》,把甲骨文塞进了世界的流行文化。我看了一些美国报纸,上面说‘甲骨文’是求神拜佛,又说是‘钱币’的符号……可以通灵,有一些神秘力量,这都是片面的!”
  
  “可是!”胡后宣笑道,“片面也比没有人关注来得好。只要知道的人足够多,一万个人里面,总有一个真心想了解甲骨文,我们的意图就达到了!”
  
  “这当是伟大的一幕!不知道商人有没有听到,三千多年后,来自后人的呼唤。”
  
  余切听得热血沸腾,当即叫了一声好。
  
  除了他之外,震旦大学的教授,时任教科文卫委员会的主任周顾成也站起来了,说:“我们应当为胡后宣教授鼓掌!他一句话说明了,为什么我们要搞甲骨文大会!为了让人知道!”
  
  而后,胡后宣作为大会的临时会长发言:他介绍了安阳殷墟目前的发掘工作。
  
  目前出于保护性的考虑,对殷墟的发掘极为谨慎,金陵大学两位教授认为,甲骨文只挖掘出了其中的不到百分之五。
  
  这当然是很夸张的数据,很多人不认可。但也说明了对殷墟发掘的谨慎。
  
  五十年代后,国内的考古发掘工作一度接近于停滞。
  
  而反对的并不是考古学家,相反,正是考古学家极力阻止一系列考古项目的立项。而一些对考古有爱好的,也确实存在一些贡献的文学大家,凭借影响力促使项目的仓促上马。
  
  最终当然悲剧了。
  
  不论是技术还是方法上,都还没有到条件成熟的时候。六十年代,科技迅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考古这一学科,站在六十年代后的眼光来看,以前的发掘是十分粗糙的。
  
  胡后宣沉声道:“张忠佩(时任故博院长)有句话:考古不写报告,等于花钱买破坏,比盗墓贼还坏。做研究是一个专业的事情,马虎不得!”
  
  “倘若只是要见一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想倒不如让东西埋在地下!”
  
  这胡后宣怎么发这么大脾气?像是在指桑骂槐?
  
  余切私下问马识途。
  
  原来,胡后宣不仅是个甲骨文学者,他还是个考古学家。
  
  开大会、带团队乃至于写研究报告……胡后宣是个熟练的考古“项目经理”,因此建国后就很出名了。
  
  殷商人的地理、礼制、经济、宗教,他都有相关学术著作。五十年代,胡后宣被领导点兵点将来京城研究甲骨文,恰逢郭莫若主持的万历定陵发掘,当时胡后宣人言微轻,才刚从震旦来京城,在一众大佬面前说不上什么话,只好看着定陵被提前发掘出来。
  
  他亲眼见过,过度考古导致的文物损坏。
  
  这让胡后宣的态度大变,此后格外排斥所谓“不专业的人”。
  
  老马和流沙河都研究甲骨文,虽然是业余搞着玩,但也让胡后宣很警惕。因此一开始对他们很反感。
  
  后来发觉老马是真搞着玩,才放下了戒心。加之老马又打桥牌要来了甲骨文碎片,胡后宣就把他当做自己的马老弟。
  
  马识途比胡后宣还要小四岁。
  
  这是上一代的烂账啊!
  
  如今斯人已逝,可这账还是要被胡后宣拿出来算的。
  
  余切头一次听说这事儿,左右打量台上的胡后宣,和台下的马识途。
  
  然后说:“马老,你天天早起打拳,怎么看上去和胡教授差不多年纪。”
  
  马识途听到后不以为意:“正因为我运动过度了,才显得憔悴了。以后,还要多打桥牌多睡觉才是。”
  
  余切在底下轻轻笑道:“我在武康路听过类似的话。他还说,要吃肥肉,要喝点酒。”
  
  “我李哥(巴老)?”马识途也乐了,“我和他一直有书信交流,也见过面。没想到他这一套养生哲学,竟然还和你说过!”
  
  “上一次和他通信,他说他到了落叶归根的时候了。他在法国访问时,看到宾馆楼外的街,想到了他在蓉城双眼井长大的那条小街。这样的感情,我是能感觉到的。”
  
  说起来,巴老这几年一直有回川省探亲的想法。然而他比台上的胡后宣还要大得多,身体又是那个样子。近年来,他已长期卧床,出行都需轮椅辅助。
  
  他却越来越想回乡,身边人都拦着他,怕他回去遭遇不测。上一次巴老回蓉城,已经是1960年,距今二十多年。
  
  他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因此频繁向周围人透露回乡的想法。
  
  可是大家都不敢。
  
  余切的印象里,这一年巴老是回了蓉城的,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回蓉城。迎接他的有“蜀中五老”的另外四老(包括马识途),五个老家伙重游故地,各自都知道怕是最后一面,相互赠送墨宝和书信,是蜀地文学圈的一件盛事。
  
  也是蜀地文学大佬的绝唱了,之后再也凑不齐这么豪华的阵容。
  
  可惜的是,这五个人只是互相递交书信,并没有产出什么流传到后世的文学大作,否则这件迭加诸多buff的事情,应当是载入文学史的。
  
  余切试探着提议道:“马老,你可以邀请他来蓉城访友。巴老现在应该被劝住了,可是只要你们都来邀请他,他家里的人说不定就从了。”
  
  马识途眼睛一亮,当即道:“你说的要得!我应该写信来请他,他再不来,怕是要化成灰才能回老家看看了。”
  
  ——
  
  下午,参会成员又共同观看电视剧《甲骨魂》。
  
  这是豫省制片厂拍的主旋律剧。
  
  以清末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字为主线,辅之以国内外疑古派的猜忌嘲弄、外国传教士的疯狂倒卖、八国联军的野蛮入侵等脉络,表现甲骨文之父王懿荣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