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3章 悠悠岁月,一年半的变化(二)
第743章 悠悠岁月,一年半的变化(二) (第2/2页)为此朱元璋专门派人快马加鞭,将消息送到关外的魏武手中,想听一下他的意见。
而魏武得到消息之后,第一时间就赶回到京城,这也是他在一年半中第一次回到京城。
经过一番彻夜长谈后,魏武说服了两父子更改线路,将线路改为南京到海州(连云港)。
原因很简单,南京到连云港的距离更短,更容易修建,其次连云港是一个大型港口。
铁路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血液流动循环系统,而大明将来是必定要开展对海外的贸易。
有一条直通海港的铁路,无论是对海外贸易,还是对外征战运送兵力和物资都会更方便。
然而等魏武召集科技院人员集体商议之后,得出的结论却是修建需要最少一年半时间。
刚开始魏武还有些奇怪,按道理来说以大明现在的情况,根本不需要花这么长时间。
顶多六七个月就够了,毕竟设计的路线距离也才三百多公里,而且修建也没那么难。
经过魏武的指点,大明不管是钢铁的冶炼技术,还是锻造技术,都已经相当成熟了。
完全能够生产出足够强度且规格统一的“工字型”钢轨,而且设计也没有问题。
魏武也早就将相关知识教给宋忠,并且后者很快就吃透了。
再加上朝廷的全力支持,不管是铁矿还是煤炭和木材,全都是优先且充足供应的。
而且有黑户和倭奴的存在,劳动力方面也不需要担心,要知道这才是最耗时间的事情。
经过一番询问之后才知道,原本问题是出在材料上,铁矿石和冶炼锻造是最关键的问题。
大明每年的钢铁出产是有限的,并且这些铁矿石都是每年全国需要消耗使用的。
现在突然要修建铁路,那就需要大量的钢铁,仅靠库存没有使用的那些铁矿石根本不够。
其次,铁矿石的冶炼技术虽然有,但仅靠现有的炼铁场是完全跟不上修建进度的。
对此魏武给出了解决办法,利用蒸汽机作为驱动力,将炼铁场彻底完成更新换代。
无论是炼钢还是轧钢,全部用蒸汽机代替人力,可以让冶炼和锻造的效率成倍提升。
然后在水道附近大量建设炼铁场,同时招收民间工匠做人手,维持炼铁场的运转。
毕竟钢铁这种东西即便是在后世都有大量需求,大明将来的建设也离不开钢铁。
现在建设炼铁场就等于是提前布局了,省的将来有需求的时候再一个个建设。
其次,蓝玉送回来的那些倭奴,只留下一部分用于铁路最危险区域的建造工作。
剩下的那些全部丢到矿区,让他们玩命的挖铁矿,用来供应大明接下来的发展需要。
没错,就是挖大明境内的铁矿。
原本魏武的计划是利用外面的资源发展,但运输问题成了一个难以攻克的关卡。
既然如此,那干脆就先用国内的资源,无论如何也要将第一条铁路修建出来。
只要这条铁路线先修好,接下来的铁矿石供应就会变得简单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