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断绝人伦
第六十一章 断绝人伦 (第1/2页)上一次郑琰入洛,虽然谈判不成,但至少来时还是非常风光的。当时他为了彰显身份,带有随行侍从数十人,乘坐的车舆高举成都王的旗号,并有专人侍卫为他鸣金开道,可谓是招摇过市,出尽风头。
而这一次,司马颖派来的使者却非常低调。他们总共只有三人,为首的乃是征北军司都护李球,再加上两个无名侍卫。抵达洛阳前,他们没有告知任何人,就这么三人三马,径直行至骠骑将军府门口,门卫方才知晓是河北来人。
这让门卫们大吃一惊。
李球一行人的衣着不算俭朴,但也并不显眼,只能说普普通通。可普普通通并非河北的作风,若非门卫看到他们所携带的征北军司令牌,实在难以相信,这竟然会是邺城来的使者。
而司马乂此时并不在府内,近来第一批换兵已经完成,他正在城南检阅这批荆州兵的军备。而府内传信汇报时,他也大感意外,继而向前来通报的王矩询问道:“怎么回事,这真的是河北的使者?事前为何不报?”
不等王矩回答,他随即又问:“这个李球又是谁?我怎么事先没有听过他的名字?”
王矩如实说道:“在下也不知,据李球说,他是大将军新近提拔的。此次前来,就是想就殿下上次的信件,专门和殿下议论。之所以事先不报,就是想和殿下私下里谈一谈,谈得成谈不成,也免得无端生出许多风波。”
这样吗?司马乂微微皱眉,很快又舒展开来。
他想,确实是这样,他和司马颖之间确实有不小的分歧,把这种矛盾公之于众,并不利于维护宗室的团结。司马颖愿意这么表态,至少说明,他心里还有江山社稷,也确实想解决事情,而不是虚伪的敷衍。再难听的真话,也总好过无话可说。
于是司马乂放下心,对王矩道:“那你就去把司空(司马越)、尚书令(乐广)、还有刘府君请到我府上,其余人暂时不管了,就我们几个人谈一谈吧。”
说罢,司马乂将手头的事务转交祖逖,让他来负责清点荆州兵的名单与军备,而自己则乘舆回府。
回去的路上,车舆的震荡令司马乂颇有不适。毕竟他大伤初愈,伤口看似是愈合了,但是头脑时不时地会有些晕眩,随车身颠簸就更是如此了。
这种情况下,司马乂更想乘马出行。但在经历过那次大夏门的遇刺后,旁人都劝他不要再乘马,因为骑马时目标过于明显,刺客极其容易得手。而上次他没被戳中要害,侥幸不死,实属命大。众意难违,司马乂这才改坐车舆。
可此时他听着车轮吱呀吱呀的噪音,身体随之来回晃动,心中难免有些烦躁。司马乂心想:还是骑马自在,李含既死,卞粹也被铲除,自己在洛阳已没了顾虑,又何必这么麻烦呢?下次出行,还是将车舆留在府内吧。
等回到府邸前,他下了车,好一阵头昏眼花,在原地站了两刻钟,方才缓了过来。恰好刘羡、司马越、乐广也都到了。他便叮嘱道:“诸公都来了,大将军的使者已经在里面了。等会儿的谈话,无论有多么大的分歧,我希望诸公都要保持克制,也不要外传。”
见三人都露出郑重神色,颔首应是后,司马乂这才走回府邸。
谈话的地点是在府邸后院的一处侧厢,为了确保无人外传,司马乂令身边的侍女护卫都到门外守候,房间内只有司马乂、司马越、刘羡、乐广、李球五人。
大概因为是身份悬殊的缘故吧,李球颇有些紧张。此时已经是深秋了,他的面色有些苍白,额角也有些冷汗,眼神时而看向身前司马乂,又时而望着厢房中的木板。
他首先将袖袋中的信件交给司马乂,说道:“殿下,这便是我王的回信。”
司马乂信手接过来,拆封阅读,只见全文如下:
“文景受图,武皇乘运,庶几尧舜,共康政道,恩隆洪业,本枝百世。岂期骨肉豫祸,后族专权,杨、贾纵毒,齐、赵内篡。幸以诛夷,而未静息。每忧王室,心悸肝烂。”
“刘羡、羊玄之、皇甫商等恃宠作祸,能不兴慨!于是征西羽檄,四海云应。本谓仁兄同其所怀,便当内擒羡等,收级远送。如何迷惑,自为戎首!上矫君诏,下离爱弟,推移辇毂,妄动兵威,还任豺狼,弃戮亲善。行恶求福,如何自勉!”
“今武士百万,良将锐猛,要当与兄整顿海内。若能从太尉之命,斩商等首,投戈退让,自求多福,颖亦自归邺都,与兄同之。奉览来告,缅然慷慨。慎哉大兄,深思进退也!”
司马乂读罢,当即脸色一变,热血上涌。虽然事先已经想过,司马颖会开出苛刻的条件,可再读到司马颖的回信,依旧让人感到难堪。回信上的条件几乎和上次郑琰说得一样,要求司马乂诛杀刘羡、皇甫商、羊玄之,并且让出辅政之位,返回封国。不然,司马颖便要举大兵讨伐之。
刘羡几人相互传阅后,也觉得难办,一时间看李球的眼神都变得不甚友善。
李球见状,知道他们对回信都不满意,连连拱手道:“我来之前,我王和我交代过了。这封信是最坏的打算,若谈不成,自然就是如此了。但一切都可以商榷,只要不违背我王的底线,都好说。”
司马乂叹了口气,心想:讨价还价,这倒也正常。
他问:“十六弟的底线是什么,不妨说来听听。”
李球道:“我王的底线要求是,殿下既然不能帮我王掌控朝政,那就必须要让出辅政之位。由我王来担任丞相,以后朝政无论大小,皆由邺城定夺。”
他强调道:“殿下,这便是我王的底线,若殿下不能同意,那我们就无话可谈了。”
司马颖好大的胃口!一旁的三人闻言,皆暗自咋舌:成都王索要丞相之职,其意图真是连掩饰都懒得掩饰了。在魏晋这数十年历史中,除了曹操外,哪还有第二个丞相?且自此之后,就丞相二字几乎等同于篡权。哪怕是发动了高平陵之变的晋宣帝司马懿,为了避嫌,也屡次推让丞相之位。
可司马颖竟然毫不避讳地索要丞相之职,这无疑是向天下人宣布,他不只是想要辅政之权,更是志在皇位。
司马乂的面色则变得无比难堪。此前他一直以为,司马颖的不满只是针对自己而已,毕竟讨赵时司马颖出了大力,最后面临诸王间的冲突,却选择了忍让退后,一无所得。司马颖若为此心有怨气,甚至想要辅政之权,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司马乂却从未想过,司马颖竟有篡位之心。
眼下国家这个局势,他跳出来篡位,怎么可能服众呢?一旦这么做,不仅他精心营造的贤王名声将毁于一旦,全天下的人也都将有理由反对他,但到时,司马颖真坐得稳皇位吗?
可这就是司马颖的底线了,司马乂若是反对,当即就是一场令国家分裂的大战,司马颖与司马颙三十万大军夹攻洛阳,自己莫非能顶得住吗?
司马乂两相权衡下,沉默良久,终于还是认清了现实:若自己与司马颖开战,恐怕当即就是天下大乱,也不用等到司马颖篡位后了。更何况,当今天子无子,按理来说,自己与司马颖确实都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想到这里,司马乂长叹了一口气,到底做出了退让的决定,问道:“这点我可以应允,只是如此一来,我又该何去何从?大将军他想过吗?”
李球没有立刻说话,他也似乎有什么重大的心事一般,打量了司马乂片刻,还有一旁的刘羡三人。然后才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