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407章 诸葛亮开海陆双丝路

第407章 诸葛亮开海陆双丝路

第407章 诸葛亮开海陆双丝路 (第2/2页)

通过对外输出这些产品,可以为中原王朝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使西方的金银币大量流入中国。
  
  此外,西域特有的作物,也是中原没有,或者不多的。
  
  如: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黄瓜、大蒜、胡萝卜等。
  
  更别提价格昂贵的宝石、香料了。
  
  当然,这是经济角度。
  
  政治角度上讲,大汉开辟丝绸之路,并设立西域都护府。
  
  本身就是再增加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干预他国内政,能够起到牵制北方游牧民族的作用。
  
  种种好处,都使得诸葛亮下定决心,约见西域诸国使者。
  
  而西域诸国得知中国从内乱中恢复过来以后,也是纷纷遣使进献。
  
  龟兹使者以手抚胸,操着一口相当流利的汉话:
  
  “……大都督明鉴。”
  
  “车师六国商队近年屡遭鲜卑劫掠,驼铃惊散于大漠。”
  
  “闻天朝重定雍凉,特请复开河西道。”
  
  言罢,击掌三声。
  
  随从抬入缠枝葡萄纹银盘,玛瑙般的吐鲁番葡萄堆迭如紫晶。
  
  哈密瓜切片盛于冰鉴,寒雾氤氲间恍见天山雪影。
  
  这些都是西域特产。
  
  诸葛亮轻摇羽扇,微笑道:
  
  “昔亮在交州督造楼船,与身毒人泛海通商,宝石换丝绸,象牙易越瓷。”
  
  “今陛下诏令重开陆上丝路,自当复设西域都护府。”
  
  “然商队往来,须以景元钱为通货,不得以物易物。”
  
  这便是诸葛亮敏锐的政治嗅觉。
  
  第一时间提出,重开西域都护府,保护你们西域诸国可以。
  
  但贸易结算,必须用汉朝货币。
  
  只有稍微了解一点现代经济学的,便知道采用他国货币结算贸易,对货币国有多大好处。
  
  一旦西域诸国大量采用汉朝货币,这就可以使得汉朝不断使用剪刀差,薅西域诸国的羊毛。
  
  这可比你打仗掠夺,来的好处多得多。
  
  打仗还要死人,破坏生产。
  
  而通过贸易剪刀差,却可以让你实现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
  
  诸葛亮话音方落,诸使者相视愕然。
  
  于阗人沉吟道:
  
  “我沙漠诸国,多是以物易物。”
  
  “若采用天朝货币,这……”
  
  他不敢继续说下去。
  
  但其想表达的肯定是,万一你们又内乱了,景元钱作废。
  
  那我们此前手里囤积的汉币不也跟着作废了吗?
  
  那我到时候找谁要钱去?
  
  当然了,
  
  这些人还没有意识到一旦使用了汉币结算,到时候汉朝便可以通过大量发行汉币来薅西域诸国的羊毛。
  
  这使者话未竟,便被诸葛亮出声截断:
  
  “……汉钱流通处,即王化所及处。”
  
  “都护府铁骑旦夕可至疏勒河,护商队如护雉卵。”
  
  语毕,即令侍从抬出新铸钱范。
  
  青灰陶模上写着“季汉景元”四字篆文如龙蟠曲。
  
  众使者面面相觑,良久,方才向诸葛亮作揖道:
  
  “既如此,请大都督容我等下来商议商议。”
  
  “……当然,亮已备好酒宴,请诸位下去好生歇息吧。”
  
  待使者退至偏殿享用炙驼峰后。
  
  李严自后堂转出,他问诸葛亮道:
  
  “大都督,如今魏逆尚在蜀地虎视眈眈,朝廷又减少了军事补助。”
  
  “我们维持现在这支关中军队,尚且吃力。”
  
  “何来余力经营西域?”
  
  “更别提设立西域都护府,去保护他们的商队了。”
  
  诸葛亮微微一笑,引他至廊下。
  
  时值暮云四合,终南山风掠过未央宫残垣,带来渭水潮气。
  
  “……正方且看。”
  
  孔明羽扇遥指西市,胡商正在毡帐间交易锦缎。
  
  “昨日龟兹使团以三百匹大宛马,换走武功县全年的桐油产量。”
  
  说着,他又从袖中取出算筹。
  
  “若设敦煌互市,岁得商税可养一万精骑。”
  
  “若控于阗玉矿,则弩机枢轴不虞匮乏。”
  
  李严蹙眉,忧心忡忡说道:
  
  “倘鲜卑人出兵劫掠……我等不也得分兵前去保护么?”
  
  “正欲其来!”
  
  诸葛亮拊掌,唇角微微扬起。
  
  “鲜卑掠商队则诸国请兵,我军西进便名正言顺。”
  
  “昔班定远三十六骑定西域,今亮欲以商队为饵,引狼出洞而歼之。”
  
  按照诸葛亮的想法,他并不打算在西域都护府设立重兵。
  
  这既是处于后勤的考量,也是出于政治考虑。
  
  就如当年班超在西域时,他打仗,其实主要还是用的西域诸国的联军。
  
  汉兵反而出的很少。
  
  这便是政治影响力。
  
  由于西域诸国都服汉军,所以汉军的出现,便可以把西域诸国拧成一股绳。
  
  让他们团结起来出一支军队。
  
  翌日辞别,鄯善使者忽以汉宫礼顿首:
  
  “卑职祖父乃永平年间汉使随员,临终犹念长安柳色。”
  
  遂解下腰间革囊,倒出数十枚锈蚀的五铢钱:
  
  “此乃祖传钱币,今物归天朝。”
  
  五铢钱虽然已经在季汉不再使用,但也算是一种“文物”了。
  
  诸葛亮俯身拾起一枚,见钱文隐约可辨“光武”二字,不觉有些潸然。
  
  “将之收起来吧。”
  
  诸葛亮递给身旁的李严,发出一声慨叹。
  
  “西域都护府的重新设立,也断了魏国想要连通河西走廊的联想。”
  
  “这在战略上,对我们有利。”
  
  ……
  
  东海之上,千帆竞渡。
  
  孙权独立船头,望着远处渐显的青山轮廓,心中百感交集。
  
  一年前。
  
  汉军破建业,吴国覆灭。
  
  他率八千部众并家眷仓皇出海。
  
  一年之中,他们辗转南洋诸国,受尽漂泊之苦。
  
  也幸好孙权此前重视远洋贸易以及造船业的发展。
  
  有着远洋底子,使得他们还没有迷失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之上。
  
  但过去一年,他们漫无目的漂泊着,也是吃尽了苦头。
  
  由于缺乏物资和淡水,以至于他们不得不过上劫掠南洋诸国的日子。
  
  都快混成“海盗”了。
  
  “……大王,前方探船回报,确为夷州无疑。”
  
  周胤近前禀报,声音嘶哑。
  
  身为周瑜之子,本当是个意气风发的水上都督。
  
  可一年多的海上漂泊,昔日威风凛凛的东吴上将。
  
  如今却面容枯槁,浑身黢黑。
  
  孙权抚栏远眺,但见这夷州岛上山峦迭翠,林木葱郁。
  
  海岸线曲折蜿蜒,隐约可见溪流从山间奔涌入海。
  
  “传令各船,寻平缓处靠岸。”
  
  “让将士们做好准备,小心土著袭击。”
  
  “喏!”
  
  周胤领命而去。
  
  船队缓缓靠近海岸线,最终在一片宽阔的沙滩附近下锚停泊。
  
  时值夏末,
  
  岛上树木繁茂,奇花异草遍布山野。
  
  海鸟群飞,走兽奔窜于林间,确是一派蛮荒景象。
  
  孙权率先登岸,双脚踏上夷州土地,不禁长叹:
  
  “漂泊多日,终得片土可栖身矣!”
  
  忽听林中呼啸声起,数百土著手持石斧竹矛,从林中冲出。
  
  他们身披兽皮,纹面赤足,呼喝之声怪异难懂。
  
  将登岸的吴人团团围住。
  
  “护驾!”
  
  吕范大喝一声,拔剑而起。
  
  吴军将士迅速结阵,将孙权及家眷护在中央。
  
  双方剑拔弩张,气氛紧张至极。
  
  孙权却挥手制止将士:
  
  “勿要动武!我等是客,他们是主,不可无礼。”
  
  他缓步向前,对着土著首领拱手施礼,言道:
  
  “吾等自中土而来,遭难漂泊至此。”
  
  “愿借宝地暂歇,绝无恶意。”
  
  土著们面面相觑,显然不解其言。
  
  孙权命人取来船上携带的丝绸、铜镜等物,赠与土著首领。
  
  首领初时疑惧。
  
  后见这些外来者态度恭谨,礼物精美,终于面露喜色。
  
  呼啸数声,土著们纷纷放下武器。
  
  是夜,
  
  吴人在海滩上燃起篝火,与土著交换食物。
  
  土著以芋、薯、山猪等物相赠,吴人则以船上所剩不多的米粮回馈。
  
  虽言语不通,然比手画脚,倒也相处融洽。
  
  随行谋士张悌进言道:
  
  “主公,观此夷州,地广人稀,土地肥沃。”
  
  “若能在此开辟基业,休养生息。”
  
  “他日或可重振旗鼓,反攻中土。”
  
  孙权颔首道:
  
  “……孤正有此意。”
  
  “漂泊海上数月,八千部众,大量染病。”
  
  “不能再继续漂流海上了。”
  
  “此岛虽蛮荒,却可为我们安身立命之所。”
  
  次日,
  
  孙权命孙静率精壮之士千人,沿河勘探地形。
  
  又命程普之子程咨领文官数人,记录岛上风物气候,绘制地图。
  
  自己则带着吕范、张昭等重臣,与土著进一步交往。
  
  不数日,孙静回报:
  
  “沿此河上行十里,有平原地带。”
  
  “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宜筑城垦荒。”
  
  程咨亦禀报:
  
  “此岛气候温和,林木茂盛。”
  
  “多樟木、楠木,可造船建屋。”
  
  “山中多见硫磺,河边沙中可见金沙,物产颇丰。”
  
  孙权大喜,遂决定在此建立据点。
  
  命名为“东安”,寓意东土安身之所。
  
  筑城之初,吴人与土著难免冲突。
  
  有吴兵伐木过界,毁土著祭祀之地。
  
  亦有土著窃取吴人工具粮草。
  
  孙权严令部众:
  
  “我等客居此地,当尊重土人习俗,非不得已不得动武。”
  
  又命人以丝绸铜铁等物与土著交易土地。
  
  划定界限,互不侵犯。
  
  某日,土著大首领率众前来,指名要见“白面首长”。
  
  孙权出见,大首领以手势表示西山有凶族。
  
  常来劫掠,请吴人相助。
  
  吕范谏言说:
  
  “大王,我等新来乍到,不宜卷入土人纷争。”
  
  孙权却道:
  
  “……不然。”
  
  “欲在此长久立足,需与近邻结好。”
  
  “助他们即是助我们自己。”
  
  遂命周胤率五百精兵,助土著击西山部族。
  
  吴军虽久经海难,装备不全。
  
  然从中原军阀这个怪物内卷房里杀出来的,即便是战败者。
  
  出了中土,对外那也是随便乱杀。
  
  别的不说,
  
  仅是吴军的战术阵法,便不是土著能敌的。
  
  不出三日,
  
  吴军大破西山部族,俘获百余人而还。
  
  土著大首领感激不尽,与孙权杀白马为誓,结为兄弟。
  
  又划地五十里赠予吴人,允其自由垦殖。
  
  自此,
  
  吴人在夷州站稳脚跟,筑城垦荒,与土著贸易往来。
  
  传授农耕技术,换取山中特产。
  
  不过半年,
  
  东安城初具规模,房舍井然。
  
  田野青绿,已有小小气象。
  
  就在汉朝把中心集中在开辟丝绸之路,以及赈济河北蝗灾之时。
  
  孙权则在东安大会群臣于新建府衙之中。
  
  酒过三巡,孙权不禁泪下:
  
  “忆昔江东基业,三世之积,毁于一旦。”
  
  “今偏居海外蛮荒之地,实乃权之过也。”
  
  张悌进言:
  
  “……大王不必过于自责。”
  
  “昔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夫差雪耻。”
  
  他刻意把“灭吴”说成是“灭夫差”,以此来避嫌。
  
  又接着说道:
  
  “今我等虽偏安夷州,然带甲之士犹有三千。”
  
  “船舰尚存百余。”
  
  “夷州地肥物阜,若经营十载,必能恢复元气。”
  
  “且观天下之势,汉虽强盛。”
  
  “然曹魏未灭,两国相争,未必无隙可乘。”
  
  孙权拭泪称善,遂命造大船。
  
  训水师,广垦荒,积粮草。
  
  又设学堂,教土人子弟中原文字礼仪。
  
  开采硫磺金沙,与过往商船交易。
  
  甚至组建了一支小规模的船队,靠着此前漂泊南洋的出海经验。
  
  让他们南下吕宋、暹罗,建立贸易往来。
  
  以为夷州提供其缺乏的物资与资源。
  
  在孙权等人的努力下,
  
  东安城已发展成为有万余人口的大聚落。
  
  汉夷杂处,市集繁荣。
  
  吴人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手工业。
  
  夷州开始出现水田耕作,丝织、制陶等工艺也逐渐传播开来。
  
  某日,
  
  海风猎猎,吹动孙权已有花白的须发。
  
  孙权其实还很年轻。
  
  但由于亡国之痛,兼之一年多的海上漂泊,使得他压力巨大。
  
  几乎是一夜白头。
  
  此刻终于寻得个安身之地,他的目光却愈发锐利。
  
  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江东霸主。
  
  海天相接处,朝阳正喷薄而出。
  
  照亮了这片蛮荒而富饶的土地,也照亮了这群漂泊者新的希望。
  
  “只有孙氏不灭,血脉尚存。”
  
  “终有一天,我们能够回返故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