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抢人
第九十九章 抢人 (第1/2页)李兆这人虽然出身江夏李氏,从小锦衣玉食,但干起活来还是很认真负责的。
从五月下旬开始,他转战人口稠密的襄城、颍川、汝南三郡,大肆招募人手。
六月底的时候,他甚至已经跑到了同样户口繁盛的南阳郡,在乡间四处溜达。
其实,他发现了一个小秘密:安家费多到一定程度后,多两文少两文其实区别不大了,很多人更关心去了那边能不能生活,能不能适应。
这个时候,就要靠你和你手下的口才了。
“这位郎君说笑了,高昌当然种麦。每年正月春耕,秋初即收,比中原早了月余。”一王府小史口若悬河地说道。
“麦子能过冬吗?”村头来了一群少年,十六七岁的样子,其中一人出声问道。
“自然能过冬。”小史卖力地说道:“高昌、交河二县有白罗麦,不但能过冬,所出白麦面烹饪将熟之际,洁白如新,专供贵人食。”
“能种麦,定然能种粟喽?”又有人问道。
“当然。”小史笑道:“高昌人爱食粟糜,尤以寺庙僧众为甚。不光粟,黍、穄、倮麦(大麦)、青麦(青稞)亦有。黍作羹、穄作饼,十分美味。倮麦、青麦一般用作马食。”
“什么?好好的麦子拿来喂马?”有人不信。
南阳固然有人拿粮食喂马,但一般都是用秕谷、糠麸,不够吃就拉出去找草地,只有富贵人马才舍得拿豆子喂马。
高昌什么地方,也配拿粮食喂马?
“这你就有所不知了。”小史面不改色道:“高昌阙土良沃,谷麦一岁再熟。秋后种白罗麦,夏收后种穄子,三四月便熟。”
“那不和南阳一样?”少年内听得惊疑不定。
如果真可以谷麦一岁再熟,那不比中原差了,但眼前这个人夸夸其谈,怎么看怎么有问题。
不远处停下了一辆牛车,车上有人掀开布帘,跳了下来,道:“我闻高昌初春及秋后干旱少水,而这时恰恰是麦田需要用水的时候,如何解决?”
“开挖井渠可也。”小史看了此人一眼,说道。
少年们见了来人,纷纷行礼道:“刘公。”
刘公回了一礼,然后叹道:“你等固然日子难过,可也不要为人随意诓骗。开挖井渠非一年之功,若吃不饱饭,饿得头晕眼花,连井渠也挖不了。”
小史见有人来坏事,立刻说道:“公甚是无礼!赵王仁厚,初时便会养着你,三年免赋。再者,他们多发往车师后国,彼处河流纵横,水草丰美,没那么缺水。无需像高昌、伊吾二郡挖那么长的井渠,稍稍挖一些,以备不时之需就可以了。”
“再者,山后还可以放牧。先前赵王得马万余,分赐将吏以酬功,而今多牧于山后平川中,以毛色为群,数年下来,弥互百余里,莫知其数。”
“百姓也不差,你可知高昌只需二三斛粟麦就能换得三只羊脚?赵王就藩之前,高昌国贵人食马,余食羊及凫雁。就百姓而言,吃肉可比中原多多了。”
“高昌人性工巧,善冶金银铜铁为器及攻玉。乌孙等部还进献麝香、黑、红狐皮、灰鼠皮、虎、豹皮、黄羊角、马胯革等,农闲之余大可鞣制,不乏人买。”
“便是不会这些,只要有力气,大可去官府、寺庙、贵人庄园里作甜酱,一次赚得银钱数文寻常事也。”
刘公被说得愣了一下,问道:“何为甜酱?”
“公乃贵人,岂不闻正旦朝会时高昌国进献之‘葡萄五物’?”小史见气势压过了对方,更是得意,准备痛打落水狗。
“惭愧,却不知也,可否见告?”刘公倒是个爽利人,不懂就是不懂,还虚心请教。
“曰‘酒、浆、煎、皱、干’。”小史说道:“‘浆’便是葡萄浆,亦名甜酱。葡萄园收获之时,便召集人手,呃——反正便是去作酱。”
“召集人手做何事?”刘公正听得入神呢,追问道。
“不和你多说了。”小史摆了摆手,道:“反正高昌赚钱的门路很多,养活一家老小断无问题。”
他不愿说后面那半句话,其实是怕别人听得膈应。召人赤脚踩踏葡萄,载歌载舞,然后得到葡萄浆酿酒,他不知道中原士民能不能接受,于是干脆不说。
好在刘公也没追问,只道:“倒是老夫孤陋寡闻了。”
说完,他叹了口气,看着围在左近的本乡少年,道:“他们都还小,不知外头的艰险。素闻赵王乃贤人,莫要坑害了他们。”
说罢,转身上了牛车,慢慢远去。
少年们你看我我看你,又围上来问了许多问题。不知是不是因为刘公搅局,最终十几个人里面只有两人愿意应募西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