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九百三十四章 大宋传统——士大夫内斗

第九百三十四章 大宋传统——士大夫内斗

第九百三十四章 大宋传统——士大夫内斗 (第1/2页)

接下来几日,文及甫开始密集的宴请李资义,带着他接触汴京各种上层权贵。
  
  曹、刘、杨、向、高……
  
  一个个在李资义看来,遥不可及的中原外戚贵族子弟,在文及甫的引荐下,与他相识。
  
  然后,又带着李资义参与了一场又一场,汴京诗会。
  
  结识着那些在汴京城中,也属顶尖的诗人、画家。
  
  又带着他,流连瓦肆,醉卧勾栏,与汴京各大瓦肆的厂牌相交。
  
  这一切的一切,都叫李资义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不知不觉中,便已悄然视自己为汴京权贵。
  
  隐隐约约中,竟在潜意识里,将其他与他同来的高丽使团成员,特别是那些中低级官员,视作了异类,觉得自己与他们不同,自己应该属于更高级的圈层。
  
  拥有这种心理的人,在现代网络上有一个非常贴切的形容词——达利特领班。
  
  而,很搞笑的是,高丽使团上下,无人发现他的变化。
  
  只是觉得,李资义似乎变了些。
  
  但具体哪里变了?
  
  无人说得清楚。
  
  这是因为,高丽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讲究上下尊卑秩序的国家。
  
  不止是贵族之间,有着严格的封建等级。
  
  便是同一个家族内部,嫡庶之间也划分出巨大的鸿沟。
  
  哪怕同是嫡子,哥哥和弟弟之间的地位,也有不同。
  
  这种严格的封建等级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以至于到了现代,都依然深深扎根于南北朝鲜的社会,渗透到方方面面。
  
  所以,对高丽人来说,李资义这等顶级权贵,本就是傲慢的。
  
  如今,不过是更傲慢些罢了。
  
  这不还是一样吗?
  
  文及甫忙着带李资义到处混圈子的时候,大宋朝堂却在这个冬天,起了波澜。
  
  文官士大夫们的老毛病,又犯了!
  
  简单来说,就是内讧了。
  
  而且,不是一般的内讧。
  
  一场大混操!
  
  短短七八天,整个晋西北就都乱成了一锅粥。
  
  几乎所有派系,都被卷入其中。
  
  所有人都开始撕咬自己的政敌。
  
  而向太后自听政以来,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复杂的文官斗争。
  
  缺乏经验,应对犹豫,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文官们的互咬和彼此攻击。
  
  等到了元祐二年的十一月庚申(十二),事情已经闹到不可开交了。
  
  向太后无奈,只能是在这天早朝之后,特意派人把赵煦,喊到了保慈宫中。
  
  自入冬以来,赵煦就搬回了福宁殿居住。
  
  这主要是因为,赵煦渐渐大了。
  
  而保慈宫,命妇出入频繁,为免瓜田李下之嫌,向太后主动让赵煦搬回了福宁殿居住。
  
  当然,她没有忘记,让自己身边的心腹尚宫安慈仁康夫人张氏,带着一队精心挑选的四十岁以上的老女官,到福宁殿服侍赵煦起居。
  
  这是为了避免,宫中的小浪蹄子,勾引天子,损失龙体。
  
  这也算是成长的烦恼吧。
  
  赵煦到了保慈宫,给向太后请了安,就坐到她身边,问道:“未知母后,召儿来此,所为何事?”
  
  向太后看着赵煦,叹了口气,道:“前日吾命有司,誊抄给六哥的劄子,六哥可看过了?”
  
  赵煦点点头:“儿看过了!”
  
  他扬起眉头:“儿记得,当时还给过母后提过建议……”
  
  “宜当果断申斥有关大臣的弹章,并勒令其收回相关言论!”
  
  “……”向太后低下头去,沉默良久后,才道:“却是吾心软了……”
  
  “一时犹豫,如今,却是酿成了祸端!”
  
  她看着赵煦:“今日早朝,左相吕公著呈了乞请致仕劄子……”
  
  “门下侍郎李常,也呈了乞郡劄子……”
  
  赵煦听着,抿了抿嘴唇:“不过三日,怎会变成这个样子?”
  
  但,这其实只是托词。
  
  事实是,虽然进入十一月后,赵煦的精力几乎完全放到了翰林院。
  
  几乎每天都会到翰林院中,视察元祐浑运仪的安装进度。
  
  然后,他会在苏颂、韩公廉、陈易简等人的陪同下到翰林医官院,视察大蒜素的提取制备实验。
  
  这两个事情,都是他近期的重点关注对象。
  
  主要是,这两个事情都已经走到了关键节点。
  
  尤其是元祐浑运仪,在经过了两年不惜工本和代价的投入后。
  
  这台集天文观测、计时、报时等诸多功能为一体,以水力为动力,应用了一大批当代最高科技、最高技术的庞然大物,已经进入了最后的组装、调试和验证阶段。
  
  若一切顺利,明年正月开始,大宋皇城就有了每天十二时辰不间断的机械报时钟表。
  
  若是成功应用,那么明年的科举,就将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次由机械精确计时、报时的科举考试。
  
  其对工业生产,更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精确的时间观念,是近现代工业革命的产物。
  
  反过来也可以说,精确的时间,是有利于工业生产的。
  
  所以,赵煦对这个工程器械的关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至于大蒜素就更好理解了。
  
  毕竟,没有人比赵煦更关心自己的小命。
  
  大蒜素又是如今的技术条件下,最容易成功制备的抗生素。
  
  唯一的问题是,这两个工程都很费钱。
  
  像是大蒜素,一次制备失败,就是上百贯的钱打了水漂。
  
  而赵煦为了加快进度,在太医局里,同时搞了十个大蒜素的制备组。
  
  两年下来,烧掉了数十万贯的经费。
  
  在这种大力出奇迹的暴力推动下,太医局的大蒜素制备技术,突飞猛进。
  
  如今,已经解决/突破了一系列的技术难点。
  
  距离制备出可用的大蒜素,已经只差临门一脚。
  
  在这种情况下,赵煦自然会越来越频繁的前往翰林院。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外廷的掌控下降。
  
  他依然会在每天晚上坚持听取,石得一代表探事司做的每日简报。
  
  就寝之前也依旧会命人在福宁殿内寝的墙壁上,标注每日汴京主要民生物价变化,并将之制作成图表,以追踪汴京物价的涨跌曲线。
  
  自然的,他不可能不知道,外廷正在发生的惊天骇浪。
  
  他只是放任外廷的士大夫互咬。
  
  因为,赵煦太清楚,大宋的这些士大夫们的秉性了。
  
  三天不斗,浑身难受!
  
  在赵煦的上上辈子,元祐时代,旧党完成了朝堂的清一色后,立刻就陷入了互撕。
  
  啪的一下,原本在面对新党的时候‘齐心合力,团结如一人’的旧党,原地分裂成蜀党、洛党、朔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