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省试名单出炉
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省试名单出炉 (第1/2页)元祐三年三月丁卯(20)。
赵煦刚刚醒来,就看到了童贯的身影,出现在了寝殿前的帷幕前。
“有事?”赵煦问道。
“回禀大家,胡总编递来了札子!”童贯说到这里的时候,也有些忍俊不禁。
是的!
胡飞盘,是个和汴京新报绑定在一起的名字,谁是汴京新报的总编辑,谁就是胡飞盘。
他童贯是一代目,冯景是二代目。
这就让童贯感觉有些奇怪。
因为这让他很容易就联想到瓦子里的那些知名厂牌——李师师、徐婆昔,也都是一代代传承着的。
好在,他如今已不是胡飞盘了。
“哦!”赵煦坐起身来,伸手接过了童贯递来的冯景札子。
说起来,冯景出宫后,开始接手童贯的差事后,表现的很好,没给赵煦丢人。
无论是汴京新报、汴京义报,都被他打点的井井有条。
报童们的培训和训练,也是有条不紊。
另外,可能是在赵煦身边待的比较久,所以他很清楚赵煦的政治倾向和态度。
所以,在文章、新闻的选用上,非常有态度。
这就让赵煦很欢喜了。
于是,短短几个月,冯景的内臣官阶,就已从殿头(正九品),升到了东头供奉官(从八品)。
拿着冯景的札子,扫了一遍,赵煦笑了起来:“善!”
“看来,韩持国也开窍了!”
冯景只报告了一件事情——汴京义报,收到了署名许州山人的文章。
冯景不敢擅自做主,故来请示。
而那篇文章,被冯景附在了札子后面。
赵煦只是随便扫了一眼,就认出来了——这就是韩维的文章!
没办法!
当代文人的文章诗词,其个人风格,通常都非常鲜明。
不然,赵煦的上上辈子,苏轼知贡举的时候,也不会闹出那么大的风波。
韩维的那篇署名许州山人的文章,也是如此。
赵煦只是看了前面两行,就已经知道这是韩维的文字了。
这篇文章以四六骈文的格式写成,辞藻华丽,用典无数,一看就知道必是有着极高文学积累与造诣的老臣,才能写得出来的文字。
然而……
赵煦却不怎么喜欢!
因为,这篇文章的文字之间,有着一股子让赵煦不太喜欢的,甚至本能的有些厌恶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故作清高姿态。
当然了,可能当代文人会很喜欢。
认为这就是文人风骨!
但,在现代留学后的赵煦,却着实有些不喜欢。
没办法——现代的年轻人,哪个会喜欢那些功成名就的老登们,居高临下的指指点点?
倒是其文章主体思想,还算可以,算是蒲宗孟那一套涓滴经济学的脉络。
只不过,蒲宗孟的主旨,落在了城市。
以工商业、手工业为出发点。
而韩维的这篇署名许州山人的文章,落笔在广大农村。
从乡贤的视角出发,强调乡贤们的作用。
所以,哪怕赵煦不喜欢这篇文章,却也很高兴。
将冯景的札子,收起来,赵煦看向童贯:“去告诉冯景,此文可作为下一期汴京义报的头版!”
“诺!”
于是,第二天发行的汴京义报,在头版全文刊载了这篇署名为许州山人的文章。
连赵煦都能看得出来,这是韩维的文章。
其他人又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瞬间,整个汴京的文人、官员,都是一片哗然。
“韩持国,什么时候和蒲传正勾搭到一起了?”
蒲宗孟,可是韩维最讨厌的那一类人。
没有节操,没有风骨,更没有道德。
但,现在,韩维却捡起了蒲宗孟的‘异端邪说’,为之鼓吹、宣扬!
一时,许多道学先生,痛心疾首:md!韩持国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
但汴京的权贵,却是欢喜鼓舞,甚至弹冠相庆。
比起蒲宗孟,显然,韩维更符合他们的心意。
出身名门,素有清名,为人正直,简单来说就是自己人!
于是,一张张请帖,被送到韩府。
只是,韩维以‘兄长病重,无心酒宴’的名义,一一婉拒。
这就又让汴京权贵们,为之称赞了——重情重义,真乃士大夫楷模!
总之,就是无脑吹!
而蒲宗孟,对此高度警惕。
连夜水了一篇新的文章,投稿到了汴京义报,以此巩固自己的地位。
没办法!
涓滴经济学,就是蒲宗孟如今,赖以为生命的政治基础。
正是靠着这套理论,蒲宗孟才能拉得起一个支持他的团队,撑起他的理政框架,得以着手去做许多的事情。
包括,在京西、京东,择地试点普及取消过税、城门税,放开官榷限制,允许民间商人自由进入一些过去只有官府才能进入的行业。
譬如纺织、铁器生产等垄断性领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