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曾为同志今为敌
第七十六章 曾为同志今为敌 (第1/2页)正月二十,也就是史浩被罢相的同一日。
汉王最后通牒下达到了开封府每一个与政治有关之人头上。
如今投降,还可以有既往不咎的机会,再之后,可就是全盘按照汉军法度来处置了。
当然,这封军令依旧是石沉大海,前来投靠之人依旧是小猫两三只,没有举足轻重之人正式投降。
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有决断本身就是一件十分优秀的品质,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有其余选择的情况下,横下心来去搏前途的。
但是刘淮也不在意这些事情了。
伴随着最后通牒发出,辛弃疾率正军六千,辅兵近万,攻入尉氏县,县城易帜。
张白鱼率正军三千,辅兵八千,攻到杞县。杞县守军试图抵抗,却被城中大户豪强群起围攻,女真县令被当场斩杀,其余向东平军投降。
与此同时,刘淮也率领八千汉军,近万河南辅兵,拔营出发,兵锋直指汴梁城。
所谓批判的武器不如用武器来批判。
军事上的巨大胜利终于促成政治上的巨大进展,开封府中的士族豪强乃至于猛安谋克户们终于要有所行动了。
此时三路汉军的辅兵皆已经接近万人,然而这些辅兵大多数却不是后方调集的民夫,而是开封府本地士民来投军所编制而成的。
其中甚至不乏一些金国地方兵马,豪强所领的庄户,是有一定战斗力的。
他们也是第一批前来投靠汉军之人,刘淮虽然没有立即给他们五鹿军的待遇,却还是将他们编练成辅兵,以示起用一视同仁。
也因此,以仆散忠义为首的金军高层看来,这并不是不到两万汉军来攻打汴梁城,而是五万大军前来围攻。
而此时的汴梁城周边,金国正军不过一万五千罢了。
在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全面溃败之下,仆散忠义此时已经不指望能搬空开封府了,能将大部分猛安谋克户撤走就算是奇功一件了。
“都元帅,如今大部兵马都已经发往郑州,都元帅还要继续在此枯守吗?”
面对宰相张浩的询问,仆散忠义没有任何遮掩:“张相公,这次不同往日,我若率军出城,汴梁城就再也不是大金所有了。”
张浩默然盯着仆散忠义,片刻之后方才继续说道:“那你为何不走呢?”
仆散忠义依旧坦然:“我在等凌汛。”
“等这黄河上的冰化了,河南河北断绝往来之后,我自然会有所动作。”
张浩再三叹气:“都元帅此举堪称荒谬了,刘大郎乃是在山东起事,又如何会怕与河北断了联系?就算他不能从河北调兵,难道不能尽起山东大军来此吗?”
仆散忠义摇头:“兵与兵也是不一样的,刘贼主力尽皆在河北,山东临时调来的兵又有多少战力?”
张浩继续追问:“都元帅,你说你要有些动作,是想要做什么?”
仆散忠义却是反问:“张相公是为刘大郎打探,还是只是想要得知军略,好心中有数?”
张浩愣了一下,方才捻须苦笑:“没想到老夫为大金殚精竭虑几十年,却还是要被都元帅怀疑。”
“那张相公是否要跟我去洛阳?”
“老夫已经老了,不愿动了,你就让老夫在这汴梁城中了却余生吧。”
“哦,那张相公倒也不要怪我有所疑虑了。”
两人的对话听起来十分诡异,然而在大势之下,一名已经彻底丧气丧志的宰相与一名依旧立志保家卫国的都元帅,还能用什么方式来对话呢?
甚至如今这两人的关系都有些诡异。
说是敌人,毕竟之前乃是亲密无间,苦苦支撑中原局势的同志。
说是战友,毕竟之后将要分道扬镳,乃至于互为敌人。
而且仆散忠义对于张浩终究是有气的。
身为一国宰相,竟然不站出来支持仆散忠义的迁都大计,反而屡屡做出泄气之事,当真是岂有此理。
然而看着张浩那满头雪白的头发,仆散忠义也知道,他终究是为了维持大金鞠躬尽瘁。
总不能因为张浩没有死而后已而指责一番吧。
“张相公既然想要颐养天年,那就不要再问我离开之后的事情了,对张相公好,对我等也好。”
“你说的也对。光英乃是个好孩子,你们一定要保住他。”
“这事也不用张相公来操心了,敬相公说要跟太子同往,必然会尽心尽力辅佐太子的。”
仆散忠义说罢,径直起身,浑身甲胄划拉作响,随后在亲卫甲士的簇拥下,大踏步的离开。
不过在距离大门两步之时,他却止住了脚步,回头说道:“张相公,我给你一个劝告,刘大郎进城之后,你即刻告老还乡,千万不要任用投靠你的那群人,都是一群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废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