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 第九十九章 建中元年

第九十九章 建中元年

第九十九章 建中元年 (第1/2页)


  
  过了年,也就是1100年,赵宋王朝正式改年号“建中”。
  
  老实说,赵俣不喜欢这个年号,“建中”,听谐音,有点“贱种”的意思。
  
  好在,这注定了只是一年多的过渡年号,赵俣只要忍到向太后过世,就可以把它给换掉,然后彻底开启真正属于自己的统治时期。
  
  蔡卞很效率。
  
  年前,包括司马光在内的那十三个人,就被蔡卞定了罪,铁证如山。
  
  从这十三个人家,仅金银就查抄了近千万贯,田产查抄到了多达一百多万亩,有些人家,甚至就连家仆都是人人锦衣金带,其中一人家里更是抄出来了三十几个没奈何(也就是五十斤一个的银球,甚至还有五十斤一个的金球)。
  
  拿到这个结果之后,赵俣将清单扔到了一直在为司马光等人辩解的大臣面前,质问:“这便是尔等所言的君子,一心为我大宋?”
  
  面对这样的结果,一时之间,谁敢再为司马光等人辩解?
  
  其实,说老实话,司马光真有点冤枉。
  
  他家抄出来的钱财田产并不算特别多。
  
  但架不住他的亲族仗着他的权势,横征暴敛,积攒了大量的财富。
  
  关键,蔡卞将司马光和另外赵俣精挑细选出来的十二个大贪官一块查,他们的财富总和加到一起,可不触目惊心吗?
  
  蔡卞当即请求,加大治理贪腐的力度。
  
  很显然,新党这是准备趁着这个机会,大肆清算旧党。
  
  在赵俣看来,赵宋王朝现在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冗军的问题,而是冗官的问题。
  
  为防止武将专权,从赵匡胤时期起,赵宋王朝就推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官的地位被拔得极高,导致官僚队伍恶性膨胀。
  
  像赵匡胤时期,赵宋王朝全国上下一共就只有两三千个官员。当时,官僚体系精简,中央设三省六部,地方以州县二级制为主,也能治理天下。
  
  到了赵光义时期,官员的数量就翻了一倍。而且,科举每科录取人数从赵匡胤时的十到三十人增至二百到三百人,整整翻了十倍,开后世“恩科”先河。
  
  到了宋真宗时期,这每科录取人数就涨到了约五百人。
  
  到了现在,每科录取人数已经达到了一千人。
  
  其实,科举的问题还不算大。
  
  真正的问题是,中高级官员可荫子孙、亲属,如宰相可荫十人,导致“一人入仕,子孙亲族俱可得官”。
  
  为了安置冗余官员,从宋真宗时起又设“提举宫观”等虚职,当时此类闲官就已经占官员总数的百分之十。
  
  这些积累下来,到了宋真宗时期,赵宋王朝的官员就达到了一万两千多人。
  
  到了宋仁宗时期,又翻了近一倍,赵宋王朝的官员高达两万一千多人。
  
  宋神宗时期,进一步达到了两万四千多人。
  
  而到了现在,由于党争等因素,官员已经快四万了。
  
  ——新旧党争中,每一方上台都大规模清洗异己、安插亲信。例如:新党执政时,旧党官员被贬或闲置,但保留俸禄。
  
  现如今,赵宋王朝官员的俸禄占财政支出的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赵宋王朝收上来多少税收,能扛得住这个财政黑洞的消耗?
  
  为弥补财政缺口,之前朝廷只能加重赋税(如“方田均税法”被扭曲为敛财工具),激化社会矛盾。
  
  更让人无语的是,官员的数量翻了几十倍,工作效率反而变得更低下了。
  
  现在是,官员实际职务(差遣)与本官品级脱节,形成“有官无权”或“有权无官”的怪象。
  
  这导致官员互相推诿、因循守旧,没有多少人干正事。
  
  苏轼给赵俣上的奏章中就严厉批评这种现象,称之:“今之官吏,不敢行一事……”
  
  还有就是,寒门士子通过科举入仕的机会被挤压,大量有才之士因党争或荫补制度无法晋升,寒门士子入仕受阻,“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的科举理想破灭,而荫补官员占据高位,形成“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虚假繁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已经不是短时间就能彻底解决掉的问题了。
  
  但有一桩好处就是,赵俣不怕收拾这些贪官收拾得太狠了,就无人可用。
  
  这么说吧,就赵宋王朝现有的官员,都够把那些贪官换几百遍了。
  
  而且,赵宋王朝还在搞科举取仕,荫补制度也还在大行其道,另外赵宋王朝还有太学,大量的太学生在那排队等着当官。
  
  在这种情况下,赵俣支持治理贪腐,不仅不会有人阻止,那些等着拿到实权一展其政治抱负的官员,更是恨不得举双手双脚赞成。
  
  所以,赵俣大手一挥,继续……
  
  得了赵俣的圣旨,新党人士那是撸起袖子大干特干。
  
  不过,有一点赵俣卡得很死,那就是空出来的这些岗位,赵俣可没有给谁谁谁的亲信,而是给了赵俣和张纯挑出来的人才。
  
  换而言之,借着新党清算旧党,以及治理贪腐,赵俣将大量有能力的官员提拔起来。
  
  当然,因为这段时间主持治理贪腐的是新党,近期上岗的有能力的官员,大多是新党。
  
  对此,赵俣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因为只有这样,新党才有大力整治贪腐的干劲。
  
  在这个过程当中,大量的赃款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朝廷。
  
  赵俣力排众议,先支付了拖欠日久的军费,包括之前朝廷欠下的有功将士应得的赏赐。
  
  这使得整治贪腐的行动以及赵俣本人得到了军方的大力支持。
  
  另外,赵俣也开始支付拖欠官员的俸禄。
  
  也就是说,这些贪官倒了,大家全都捞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那整治贪腐,肯定还得继续,谁反对,那就是跟军政双方的大部分人为敌。
  
  在这个过程当中遭到“迫害”的一些旧党人士,不是没去找向太后,想要向太后出面解决旧党被打压一事。
  
  可向太后却告诉这些旧党人士,赵俣不是在打压旧党,他只是在解决朝廷所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难题。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
  
  赵俣这次让张商英、李清臣、苏轼筛选出来了大量有能力的官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