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选秀风波
第三百五十七章 选秀风波 (第2/2页)还有和稀泥的人,缓缓道:“惩之过严,恐失皇子向学之心;宥之过宽,又恐废弛礼法。依某之见,可分两步:其一,令诸皇子之师入府,暗喻此事已为太学所知,晓以‘辈分有别、盛典当敬’之理,促其自省;其二,太学暂不具折上奏,待观皇子后续行止——若此后安分,则既往不咎;若仍有轻佻之举,再联名请陛下裁决。如此既全皇室体面,又不失礼法约束,方为妥帖。”
皇家无小事,尤其牵扯皇子与礼法,太学官员争吵不休。
主张严惩的拍着案几,翻出前朝“皇子失仪必纠”的旧例,说今日纵容偷看,明日便敢漠视尊卑;
主张宽纵的则急得直摆手,反复念叨“陛下最是宽厚,岂会因小儿之事动真怒,真罚了,恐迁怒太学”。
中间派想打圆场,提议先派人去探探赵俣的口风,却立刻被两派同时反驳——严惩派骂这是“徇私畏上”,丢了礼法官员的风骨;宽纵派则怕消息走漏,反而让皇子们落个“被监视”的名声。
一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太学学正秦桧提议:“不若请几位太学中德高望重的皇子宗亲前去处理此事?”
一众太学的官员听言,眼睛全都是一亮。
秦桧这招确实高明,直接解了太学官员的困局。
皇子在太学求学,按理来说,太学应该管着皇子,却又碍于他们皇帝宗亲血脉的身份,罚重了怕触怒皇权,罚轻了又落个失职的罪名,左右为难。
而如果把这些事推给太学中德高望重的皇子宗亲,等于把“烫手山芋”换了主人——德高望重的皇子宗亲与犯错的皇子宗亲同属皇族,既懂皇室规矩,又不必像太学官员那般束手束脚,处理起来既能顾全皇室体面,又不会让礼法失了分寸。
更关键的是,这一招彻底摘清了太学。无论德高望重的皇子宗亲最后是严惩、宽纵犯错的皇子,还是折中处理犯错的皇子,决定都出自皇室内部,外人挑不出太学“徇私”或“严苛”的错处,太学只需配合即可,免去了“里外不是人”的尴尬。
对那些德高望重的皇子宗亲来说,这也是一次实打实的锻炼。如果他们能处理好这件事,就代表他们既能权衡“亲情”与“礼法”的尺度,也能借这事在皇族内部立住“公正持重”的名声,为日后可能参与更重要的国事铺路。
很快,一众太学的官员就采纳了秦桧的主意。
有人还对此做了一个补充,认为这些德高望重的皇子宗亲人数不能太多,不然,这事可能就压不住了。
商量过后,大家一致认为,三位最好。要是他们的处理意见相左,还能投票表决一下。
经过商量,太学的一众官员选择了两位目前在太学的最德高望重的皇子、一位最德高望重的宗亲。
这两位皇子,一位是赵俣的五子赵楷,一位是韦贤妃给赵俣生的长子赵构。
那位宗亲则是,端王赵佶的唯一的一个儿子赵桓。
赵楷不必多说。
如今在东京汴梁城的所有皇子中,属他最年长。
而且,他的母亲还是赵俣非常宠爱的贵妃之一、郑皇后最好的姐妹王懿肃。
关键,早在多年前,赵楷就跟太子赵寿、十四皇子赵樘一块去参加科举,并凭本身高中进士。
另外,这些年来,赵楷一直努力读书,并且他没像赵俣的很多儿子那样文武双修,而是一心修文,以至于他才高八斗、文采斐然。
这么说吧,要是从赵俣的儿子中选一位文人最喜欢的皇子,绝对是赵楷无疑。
还有就是,早在三年前,赵楷就已经是上舍生了,现在,赵楷在太学,不是求学,而是在担任学正,绝对是太学中身份最高的皇子。
再说赵构。
在其母韦贤妃的教导下,赵构文武双全、有勇有谋。
赵构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并学习琴、棋、书、画,尤其在书法上颇有造诣。同时他也习武,还天生神力,挽弓至一石五斗,达到武学上舍生(一石三斗)的水准。
赵构出阁之后,没有先去太学求学,而是先去武学进修。
后来,北方战事爆发,赵构是第一批北上抗敌保家卫国的皇子之一。
关键,不久前的一战,赵构率军前去增援,与金军的一支主力相遇。
赵构身先士卒,以少胜多,击溃金军,大涨大宋的威风,尤其是大宋皇家的威风。
可惜的是,战后,赵构受伤不轻,被赵俣叫回京师休养。
赵构不敢抗旨,老老实实的回到了东京汴梁城。
但赵构并没有在自己的府上浪费时间,而是趁着养病的这段时间,又来到了太学求学。
不论从哪方面来看,赵构都是赵俣的一个极为优秀的儿子。
最后说赵桓,也就是历史上的宋钦宗。
赵桓虽然不是赵俣的儿子,只是赵佶的儿子,但让谁都没想到的是,赵桓的声望,丝毫不输赵俣的一众儿子,哪怕是赵俣最优秀的那几个儿子。
赵桓的核心口碑是“仁孝、节俭、纳谏”,是士大夫阶层眼中的君子典范,甚至是储君典范。
与其父赵佶奢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赵桓极为节俭。
而且,赵桓的节俭并非刻意作秀,而是贯穿日常,他的侍从曾提议添置精美器物,均被他拒绝,他明确表示:国家财政本就紧张,我怎能忍心铺张。
赵桓还多次主动缩减他自己的出行随从人数,将他宫里多余的珍宝、绸缎上交国库,用于补贴军需或赈灾。
赵桓还严禁他的宦官、侍从借其名义索取财物,对违规者直接严惩,杜绝贪腐风气。
赵桓还特别能听取不同意见,尤其重视对朝政弊端的批评。
这让士大夫群体,对赵桓寄予厚望。
赵桓还主动征询“逆耳之言”,向赵俣觐见。
甚至对“小事”,赵桓也能听建议:一次他因天气炎热,让侍从在他的家中种了几株名贵花木,有官员以“今民间饥馑,亲王不宜耽于逸乐”劝谏,他立即下令拔除花木,并公开道歉,称“吾愧于谏官,此后必慎之”。
赵桓还不护短,他手下的人,不论是谁,只要犯错,他绝不姑息。
赵桓还既孝,又体恤“民”与“士”。
这让士大夫阶层惋惜不已,他们私底下都说,如果赵桓也是赵俣的儿子,绝对是最好的储君,有些人甚至认为赵桓有明君之姿,为赵桓不能竞争赵俣的皇位而感到遗憾不已。
这么说吧,赵桓在士大夫阶层的名声,几乎不输赵楷。
太学的一众官员是懂选人的。
有赵楷、赵构、赵桓这三位皇子宗亲出马,肯定能震慑住那些犯了错的皇子宗亲。
赵楷三人也没让太学的一众官员失望,他们得知有人竟然敢犯如此大逆不道的错误,当即就同意了去收拾这些犯了错的皇子宗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