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大家都有一颗向往和平之心
第385章 大家都有一颗向往和平之心 (第1/2页)大帐之外,贾思勰缓缓走了出来。
他的学生们迎了上来,却见贾思勰十分沉默。
众人见他这幅表情,有些担忧,不禁问道:
“大司农,大王说什么了?”
贾思勰缓缓道:
“大王说天演之,人亦可育之。”
左右之人互相看了看,都不明其意。
“大司农,这是何意?”
贾思勰不语,只是挥了挥手,道:
“让我静静!”
说罢,贾思勰一个人离开了。
众人见此,也不敢真的闯进王帐之中,询问李爽,在不安之中纷纷散去。
就在众人散去之后,大帐门打开,李爽从后走了出来,看着不远处的湖泊、草原,喃喃道:
“这震撼是不是大了一点?”
李爽抿了抿嘴,随后走进了大帐之中,翻看着贾思勰送来的文档。
关中是最早推行均田制的地方,也是府兵制推行最为成熟的地方。
作为这个时代最为顶尖的农学专家,甚至可以说无人出其右,贾思勰居功至伟。
关中这套农业体系完全可以搬到中原,并且做出因地制宜的改善。
因为北方大体都可以适用粟——麦——豆类的轮作方式,实现两年三熟。
关中如今有十六七万户,大约百万人。抛去四万府兵和他们的家人,还有着十二万户在均田制下分到了田地的民户。
一亩旱田的粟产量算一石,在一户人家平均一男一女以及两个孩童和一个老人的状况下,拥口分田一百二十亩,岁产粟一百二十石。
整个关中的粟产出两年约为一千四百四十万石,平均一年七百二十万石。
当然,这是推算。实际上,每户人家状况不一样,关中各地的田地亩产量不同,具体的状况和推算的肯定会有差异。
从贾思勰给的历年的统计资料来看,从最初李爽进入关中时期的混乱,到与尔朱荣对峙时关中的局势恶化,到尔朱荣死后关中情势变得稳定,再到如今有大量的人口涌入关中,成为了新的户民,开始垦荒,关中的粮食产出处在上升状态,每岁府库中的存粮也从原本的收支平衡到今岁大有盈余。
李爽派出去在关中各地视察的密使回来回报,大部分地区的百姓并无饥谨之色,且各户的永业田里桑枣林成片。
府库充盈,百姓却无饥谨之色,这说明关中的均田制已然盘活了,逐步走向了成熟状态。
如今,只要太原、河东、肆州、恒州、洛阳等地推行的均田制如关中一般,李爽的根基便彻底稳固了。
相比麦、豆,粟作为主要的口粮,也是军队之中的主要军粮,自然有其独到之处。
李爽在关中修建了三座大仓。
位于华州,控扼潼关、蒲津关等要地的永丰仓;
处在长安古城,如今的北邑附近也是关中西部最大的粮仓,永平仓;
建立在长安城附近供给长安的永乐仓。
以这三座大仓的建设水平,粟米储藏在仓窖中,可以存放九年,乃至更久。
只要仓储的密封性好,粟米可以保存很长时间。
这是粟能成为军粮的重要因素。
如今北方已经大体稳定,可要将兵锋扩大到西域乃至更遥远的地方,光靠粟米作为军粮是不够的。
要想穿过沙漠,征服草原,就必须依靠大量的牛羊马驼,以及相应的肉、奶制品。
如此,对于后勤的要求便相当高了。
建设牧场种植牧草,引进西域、草原优质的牛羊,进行大规模的杂交育种,这些事情都只能官方来做。
通过五年、十年、二十年乃至更加长远的时期,培育出优质的牛羊,提高奶制品、肉制品的产量。
从而为建立远征军作后勤准备。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富庶、稳定的关中。
只有民间有着大量粮食盈余,才能进行更多的经济活动,包括葡萄种植,蓄养牲畜,开塘养鱼等等。
你不能指望老百姓在自己都吃不饱的状况下,还要将口粮拿出来作为精饲料去喂牛羊马驼,将田分出来去种其他的作物。
当然,要达到最终的目标,建立西域都护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此刻的李爽只想要建立一个框架罢了,为将来军队的后勤改革作准备。
他选择主持此事的人,自然是贾思勰。
在沙苑待了一个多月之后,贾思勰终于重新找到了李爽。
不过此刻的他,状态有些癫狂。
“大王,臣悟了!”
贾思勰发丝凌乱,瞳孔之中满是血丝,但眼睛却相当明亮。
李爽看着贾思勰,疑惑道:
“你悟出什么了?”
“大王所说物竞天择之道,乃是大道啊!”
贾思勰此刻极其兴奋,道:
“那日大王与臣述说之后,臣回了一趟长安,遍览古籍,发现不只是牲畜遵从此道,人为万物灵长,亦从此道。”
李爽看着贾思勰,劝道:
“其实吧,你不用想的如此复杂,只需要想的简单一些,选育优种,交叉繁衍,将牛每日的产奶从一两升提高到四五升,将羊每日的产奶提高到一两升,延长牛羊的产奶日数便可以了。”
贾思勰却是道:
“怎能止步于此!”
贾思勰走向了李爽,言辞诚恳,道:
“大道煌煌,可知王朝千年兴衰之密。三皇五帝至如今,上古之贤王所以贤,非因不争,乃是无所争。至夏启时,一改古之旧制,非是无德,而是有所争。后至秦汉交替,魏晋无道,遂有五胡乱华之祸,亦可观从此理,得其一二。”
“……”
李爽看着如此兴奋的贾思勰,生怕这位当世顶级的农学家就这么废了。
如此,可就亏大了。
李爽赶忙将贾思勰拉着坐了下来,给他揉了揉肩膀,安慰道:
“何必如此,不要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如今不同往日了,关中便是缺粮,也可从中原调拨。牲畜若是不够,还可以从北面拿嘛!”
贾思勰却是纵声大笑,道:
“大王放心,臣无事,如今臣是豁然贯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你要做什么?”
“臣之《齐民要术》,加上这物竞天择之道,将会成为古今第一农书!”
说着,贾思勰便站了起来,迫不及待打算回长安了。
李爽看了,在后面嚷道道:
“大司农,书要著,这班也不要忘了值啊!”
“大王放心,臣必不负大王所托,定会处理好农牧之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