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祸根深种【5K】
第97章:祸根深种【5K】 (第1/2页)“父亲,此行当真不需知会左将军一声吗?”
函谷关外,看着接手关防的长安兵马,刘和忍不住低声道:
“您的司隶校尉是左将军所表,洛阳八关也俱由左将军交付,甚至河南尹之地亦是其光复,是不是应该……”
然而刘和话音未落,刘虞便面色肃然的训斥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洛阳八关非魏氏之城,河南尹亦非蓟县之地,如今上交天子实乃天经地义,何须蓟县认可?”
“我与魏公威间不过私谊而已,怎可乱君臣之礼?”
不得不说,刘虞这个人简直是正得发邪,与这个乱世格格不入。
实际上他不仅没有把洛阳郡县当做幽州的附庸,更没有当做自己的地盘。
因而当王允邀请他入朝之后,他毫不犹豫的便将洛阳之地交了出去。
只是刘和却没有父亲那些刚正不阿,总觉得有些不妥。
要知道洛阳之地虽然残破,但终究也有五六十万士民百姓。经过他父亲这两年的休养生息,更是拥兵过万,算是一个不错的基业。
如今王允一封诏书就想轻描淡写的收回去,刘和自然觉得有些不是滋味。
或许是看出了儿子的想法,刘虞没有再继续训斥,只是语重心长道:
“吾知这两年为了恢复洛阳你耗费了不少心血,但洛阳不过一隅之地,我等既是宗室子弟,便当以天下为重。和天下相比,吾家这点损失不算什么。”
“这天下终究是刘氏的,我等宗室若不尽心竭力,又怎能指望他人效死?”
听得刘虞这么一说,刘和心中的疙瘩终于算是解开了。
别管这话对不对,但至少逻辑上没问题,反正刘和勉强能接受这个说法。
见儿子眉间愁绪散开,刘虞也是由衷的发出一阵轻笑。
毕竟他一辈人都在为汉室兢兢业业,实在不希望自家子嗣日后行差踏错。
函谷关上,看着远处的层峦迭嶂,刘虞的眼神不由露出一丝神往与期待。
他似乎已经透过千山万水看到了已经拨乱反正后的长安,一切都充满希望。
良久之后,只见刘虞望着长安的方向满怀憧憬道:
“如今董贼已死,郡贤毕至、众正盈朝,正该我辈用命之时。”
“玄泰,努力呀,莫要错过这般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
刘和闻言终于也摆脱了离开洛阳的些许失落,开始对未来踌躇满志起来。
然而当刘虞父子跋山涉水进入关中,刚入长安便听见一个眼前一黑的消息。
原来董卓活着的时候,但凡宴饮常常令丁彦思在旁作陪,吟诗作赋以对。
说来在蔡邕离开之后,丁彦思便是最受董卓喜爱的文人了。
于是王允不顾马日磾等人的劝阻,坚持将侍御史丁彦思下狱拷打而死。
罪名则是附逆董贼,霍乱朝纲!
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刘和当即瞠目结舌。
附逆董贼,霍乱朝纲?
若论满朝谁最像董贼余孽,恐怕没有比得过他王子师吧?
这事若是让他父亲来做还勉强说得过去。
毕竟如今满朝文武唯独刘虞从头到尾没有依附董卓,反而自始至终都在试图救回天子,甚至还坚定的拒绝了袁绍等人关东诸侯的拥立之举。
可以说若论名声之清白,长安朝堂之上无一人比得过刘虞。
但即便如此,刘和也不觉得要对长安的文武百官如此苛责。
尤其是像丁彦思这种往日名声不错,从未攀附宦官的中正之辈。
一时间,刘和忍不住喃喃自语道:“何至于此,何至于此呀!”
相比之下,刘虞在震惊片刻之后倒是很快回过神来,满脸无奈之色。
因为他忽然猜到了王允此举背后的用意。
王允之所以这么做,恐怕是在表态。
什么态度?
彻底清除董卓余孽的政治态度!
虽然刘虞今日才到长安,但他在路上就收到了不少亲朋故旧的书信,对朝堂之中的一些动静还是有所耳闻的。
比如在如何处理董卓余部的问题上,朝中百官便分歧颇大,争议不断。
马日磾等人认为如今关东郡县形同割据,朝堂衰弱,实不该吹毛求疵。
与其对那些从逆的凉州兵喊打喊杀,不如招抚之,令其征讨关东不臣之辈。
如此一来,既能解决董卓余孽盘踞关中的问题,也能物尽其用。
不得不承认,马日磾之策确实是老成谋国之言。
即便马日磾也有不少亲朋好友曾死在凉州兵手中,但他却能忍住个人私心,从而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算是一个成熟政治家。
然而以王允为首的另一派朝臣则坚定的认为应该除恶务尽。
即便不将所有凉州兵都坑杀,他们觉得至少也得清算作恶的凉州将校。
因为这些官僚之中,几乎每一家都曾经受到过这些凉州人的蹂躏摧残。
公卿贵女只要敢出门,那些凉州将校就敢在大街上公然掳人。
毕竟凉州胡风炽烈,对于抢亲之俗早就习以为常。
纵然这些官员上告董卓要回了自家女眷,基本上也都为时已晚。
或是妻女、或是族人,几乎每家都和凉州兵有着血仇!
当然,这也不奇怪,实际上如今长安的士民十有七八都和凉州军有血仇。
就因为迁都,从洛阳至长安的崤函古道之上死者枕籍于路,暴尸荒野者不知凡几,士族子弟也好,平民百姓也罢,几乎无家不哭,甚至满门灭绝的比比皆是。
百万洛阳生民,能顺利到达长安的不过十之七八而已。
也正因为这一点,当王允表态之后长安内外几乎满城欢呼,
没办法,像马日磾这种相忍为国的官僚终究还是少数。
一时间,无论是在朝堂还是市井舆论之中,王允声望顿时达到了顶峰。
本就因为诛杀董卓而声威大震的王允,此刻可以说彻底掌控了朝堂。
于是原本还对刘虞的到来寄予厚望小皇帝刘协开始变得沉默寡言。
因为他知道,即便刘虞有洛阳郡县为依仗,如今也完全不足与王允抗衡了。
别说制衡了,刘虞能够自保都算不错了。
小皇帝刘协倒不是想要卸磨杀驴,只是实在不喜欢朝中再出一个权臣。
但无论他喜欢还是厌恶,长安朝廷终究还是成了王允的一言堂。
而王允在获得了朝堂和民间的支持之后也越发信心十足起来,加上刘虞带来的一万大军大大加强了长安的实力。
于是王允开始频频派遣使者持天子诏书至右扶风、左冯翊等地,收缴剥夺凉州将校的兵权。
当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刘虞终于还是坐不住了,当日便入尚书台劝谏。
……
尚书台中,刘虞与王允相对而坐。
刘虞满脸愁容,而王允则是一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之态。
见此情形,刘虞忍不住苦口婆心的劝说道:
“董卓将校及掌兵者多为凉州人,如今尽罢其军,必人人自危。子师难道就不怕引发祸乱么?治大国若烹小鲜,岂能如此大操大办?”
“当下贼首董卓既死,不如令皇甫义真为将军,统领凉州部众,驻守虎牢关而镇关东,以观其变,以免关东郡县对朝堂生出轻慢之心。”
“如此将功折罪,不亦乐乎?”
这个想法刘虞其实在心中酝酿许久了,甚至在来的路上就已经这么盘算了。
经过几次战败之后,刘虞也清楚自家没有领兵之才,所以进入长安拜见天子时,刘虞才会主动表示想将太尉之职让与皇甫嵩,奈何天子不允。
在这方面刘虞和马日磾的观点差不多,他也觉得应该招抚凉州兵。
并且刘虞甚至提出了具体措施,那就是用皇甫嵩来制凉州兵。
毕竟安定皇甫氏本就是凉州名门,在凉州声望甚大,至于皇甫嵩本人更是战功赫赫,即便在凉州军中也享有极大威望。要知道连董卓都曾经是皇甫嵩的麾下卒,其他凉州将校就更不用说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