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第425章: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第1/2页)贞观二十年,十月初七。
东宫。
再次回到这里的李承乾也避免不了有几分唏嘘。
当初离开的时候,是贞观十七年七月初一,李承乾出发前往高丽。
那时候有些狼狈,算是几乎半逃离的情况。
因为担心被困在长安城,连夜逃出长安,强行在宵禁下开城门。
而后编造了梦境示警忽悠李世民。
李世民还搞出了个祭祀大典,差一点就要打起来跑路了。
历经三年有余,李承乾终于是再次回到了东宫。
“殿下。”
太子妃苏玉儿的脸上是止不住的欢喜,毕竟自从嫁给太子后,她就一直生活在东宫。
从逃离洛阳,再回长安也是住在大明宫。
再怎么也没有东宫这里舒坦。
更多的意义在于,太子赢了。
从今往后都不用再担心受怕。
“父王。”
小李厥也已经有八岁了,稚嫩的脸上多了几分认真。
皇家早熟,现在的他也算是明白了些许道理,不再是先前的顽皮摸样。
“先去收拾一番吧,我这里还有些事务处理。”
李承乾简单的交代了一番。
苏玉儿带着小李厥离去。
小李厥有些不乐意,远远传来嘀咕声:“就不能让我玩两天吗。”
显然作为皇家子弟,功课还是很重的。
看着小李厥离开的背影,李承乾眼神多了几分闪烁。
从法理上来说,李象是他长子,已经是李世民册封的皇长孙。
但就出身而言,比之李厥无疑差了几分。
较真而言,李厥才是正儿八经的嫡出,还有着苏玉儿这个未来的亲生皇后。
往后的苏家作为皇亲国戚,肯定会得到李承乾的扶持。
现在苏家没什么想法,可以后呢。
人的野心总是一步步上来的。
饥饿的人只想吃口饱饭,吃饱的人要吃肉。
这无法避免。
“好在我还年轻。”
李承乾多了几分庆幸,他的身体状况决定了一切,李象是儿子,但也比他就小个十几岁。
可能,李厥也会被他熬死。
所以大唐的第四代君王,基本上不可能从李象跟李厥产出,而是从李承乾的孙辈选出。
只是这又回到了原点,皇帝跟太子的矛盾。
登上皇帝位后,李承乾也需要跟李世民,或者说曾经的李渊那样,进行平衡。
只是可惜了李象,大概是要当一辈子的太子了。
今日休沐。
毕竟昨夜大战刚过。
定下了明日的大朝会。
东宫跟太极宫的院墙被紧急拆除。
虽然李承乾手里的霹雳火用完了,但朝廷火药司还有不少劣质品。
用来炸毁院墙还是可以的,几声爆炸之后,两侧的院墙轰然倒塌。
太极殿。
“是什么声音。”
李世民眼神中略带诧异。
他现在被软禁,很多消息已经不会汇报了。
张阿难自然也不知晓,但为陛下解惑是他的职责。
“臣去打听一番。”
张阿难外出找李安俨了解情况。
说起来两人也算是比较熟悉,当初李安俨就是宿卫统领,跟他一起共事。
现在还是这样。
李安俨态度还是很正确的,不管是现在的陛下还是未来的太上皇,那都是太子生父,不是他可以随便冒犯的。
炸院墙这样的事情,也算不得什么隐秘,自然是对张阿难如实相告。
回来的张阿难禀告:“陛下,太子下令,调火药司霹雳火,炸毁了太极宫跟东宫的院墙。”
李世民听完,有些恍然。
“太子做得对,也许本不应该有这院墙。”
李世民想起自己这些年,对太子的忽视,一年到头也去不了东宫几次,这里面何尝不是有院墙的阻扰。
无形中就让父子之间多了间隔。
现在一炸,反而是通透了。
张阿难没有多言,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太子是为了更好的掌控太极宫。
但这样的话说出来,就是犯了忌讳。
想了想,张阿难道:“太子心中还是有陛下的。”
李世民微微颔首。
说起来,李承乾没有他当年做得过分,当初李渊可是被严加看管,直接软禁。
但是太子对他,除了把亲卫换了人之外,完全没有其他的动静。
李世民试探着走出太极殿也好,去三泓水池找妃子玩乐也好,太子那边都没有任何的阻拦,整个太极宫通行无阻。
包括饮食等各方面,也都是按照先前的标准,没有任何减少。
太子安排的禁卫,也是恭恭敬敬,未有丝毫逾越。
恍惚中,李世民发现自己的生活,好像没有半分的改变,还跟从前一样。
服侍他的宦官跟宫女也还是原班人马。
说起来,太子的做法,可比他当年好多了。
至少没有让他感觉到半分的不舒服。
“陛下,太子内侍文忠求见。”
门外的小宦官过来禀告。
李世民点点头:“宣。”
得到允许的文忠,进来后便是磕首:“拜见陛下。”
“平身。”
文忠恭敬起身,作揖道:“明日举办大朝,还请陛下册封太子。”
李世民对此没有意见,无非是册封天下兵马大元帅,让太子节制天下兵马之事。
便让张阿难去草拟诏敕,而后盖上传国玉玺的印章。
只是恭敬接过诏敕的文忠,却没有退下。
“还有何事?”
李世民微微皱眉问道。
文忠额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双手微微颤抖,躬身的幅度又低了几分,声音压得更轻:“陛下,臣……臣斗胆再多说一句。明日大朝会,乃是定国安邦的盛典,关乎天下安稳,届时需用传国玉玺之处定然繁多。”
“太子殿下想着,陛下近来为国事操劳,龙体要紧,玉玺这般重物,日夜妥善保管着也是桩费心的事。”
“太子殿下身为储君,如今担任监国之责,理应为陛下分忧。”
“若是陛下信得过,不如暂且将玉玺交由东宫妥为保管,大朝会前后凡有需用印之处,太子殿下自会亲自捧至御前,请陛下过目后再用。”
“如此一来,陛下既能少些烦忧,安心休养,诸事也能更便捷些。”
“太子殿下绝非有半分逾越之心,实乃念及陛下康健,又恐朝会诸事繁杂有所耽搁,才让臣……让臣斗胆来问问陛下的意思。”
说完这番话,文忠几乎把头埋进了胸口,大气也不敢喘,只等着李世民的裁决。
李世民久久没有说话,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
他枯坐案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上的青铜镇纸,目光落在空处,像是穿透了眼前的梁柱,看到了几十年前那个在太原起事的青年,看到了玄武门前的血色,看到了这些年朝堂上的风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