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秋冬的崤函道(先补一章,暂先补一章,明天再补一章)
第一百五十一章 秋冬的崤函道(先补一章,暂先补一章,明天再补一章) (第1/2页)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孩子的哭声或者是笑声,以及分离的哭泣声,家中亲人相送,一路送到了函谷关。
张良就站在崤函古道上,他望着庞大的迁民队伍,他们都是拖家带口的进入关中,这是一场迁民的壮举。
关中的人口不足以建设,公子扶苏与丞相李斯便迁民入关。
“子房,这关中肯定养不起这么多的人口。”项伯指着函谷关方向朗声道。
闻言,张良回头看了看项伯的神态,没多言只是继续蹙眉看着这场庞大的迁民工程。
项伯来武阳县也是来见当年的贵族好友的,张良在此地本不想见项伯,可听说最近楚地拒绝了支教夫子之事。
张良心中清楚,这件事肯定与项梁有关,便想要从项伯口中得到一些消息。
在如今众多反秦的义士中,张良是一个比较独的人,每年的这个时候他都会回到韩地,祭奠死去的旧人们。
一阵冷风吹过,张良又轻咳了两声,他还要去祭奠沧海君。
项伯抚须面带轻蔑且自信的笑意,道:“公子扶苏年轻气盛,不知国家之重,敢发起如此大规模的迁民,丞相李斯一国之相,却如此纵容公子扶苏,子房……”
闻言,张良又困惑地且谦逊地看向项伯。
项伯轻哼一声,又道:“在我看来,秦之气数已尽。”
张良也不知这项伯是哪里来的自信,可能在他这样的人看来,秦迁数十万人入关,是养不起的,甚至怀疑在迁民的路上就会发生叛乱。
可在张良看来,项伯是小看了公子扶苏,也轻视了丞相李斯。
当初始皇帝东巡,兵马未动就先一步修建了运粮道,以及各地的粮仓,始皇帝东巡之后那些粮仓都留了下来。
现在,这些粮仓反倒成了迁民的重要依仗,沿途因迁民奔波的人们,根本不用担心会没粮食吃。
而这些人都是贫民,他们的田地并不多,等他们进入关中就可以得到比原本家乡多十倍的田亩,要知道只要进入关中修渠,他们就能得到三十亩田。
只要有勇气去河西走廊开垦边关,一户能够得到五十亩田,这几乎是以前列国士大夫才有的待遇。
如果换作是别人,可能不会相信秦会给人们这么多的田地。
但做这件事的不是别人,他是公子扶苏啊,那个爱民爱天下人,重信守诺,言出必行的公子扶苏。
可能是因始皇帝的影响,秦人都喜大工程,这个公子扶苏也是如此,公子扶苏也要用大工程建设国家。
这几十万确实是负担,可对秦来说只要扛过了这两年之后,关中的人口就会翻一倍,关中也会空前的强大。
张良所看到的比项伯多得多,考虑的也要多得多。
入秋之后的几天,项伯每天都会坐在山上,看着迁民的队伍进入关中,他扬言要看到秦因大规模迁民之事发生叛乱的好戏,他要看关中因养人的粮食不够,导致关中各县叛乱。
项伯这一等,就在山上等了一个月,依旧没有看到乱象,可他依旧耐心地等着,每天看着一群群的人被秦军带入河西走廊。
张良吃着韩地特有的秋梨,也给项伯分了梨,又一次住在了山里。
秦人经略的韩地与以前没有区别,这里还是老样子,只是管着的人成了大秦的县吏,在这里的人驻防的是秦军。
至于那位自以为是,自信得有些可爱的项伯,张良则抛在了脑后,余下的几天一直祭奠着当年的旧人。
张良跪在一个灵位前,站在张良身边的是一个老人家。
这位老人家其实就是食肆真正的主人,沧海君就是在他的食肆与秦军拼命死的。
张良看着灵位低声道:“是子房对不起沧海君。”
老人家行礼道:“公子,万万不可如此。”
只有这位老人家保持着当年的韩人礼仪,他还认张良是韩国公子。
张良道:“我若及时知道秦军的意图,沧海君就不会死,他跟随我来到韩地,他说过哪怕死都要死在秦王的车驾前……”
老人家拍着张良的肩膀,叹道:“沧海君只怕耽误了公子的谋划,自然不会责怪公子,公子不用自责。”
张良重重磕头,深呼吸数次之后才再次抬头。
又一个月过去了,当关中的秋雨结束之后,关中开始入冬,韩地也迎来了冬天。
张良隐居在山上,穿着单薄的衣衫,拿着竹简正专心看着。
当年始皇帝东巡,公子扶苏有收天下书入秦之意,在东巡的两年之后,公子似乎要发天下书东出,教化天下人之意。
这好像与公子扶苏所施行的支教之策是相辅相成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