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宁的八百里秦川
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宁的八百里秦川 (第2/2页)“现在轮到公子治理天下了。”李斯的话语一顿,缓缓道:“要死很多人的。”
张苍也是如此认为,真的会死很多人的。
公子行事向来严酷,这一次……楚地会有很多人被抓,恐怕会把楚地犁一遍。
萧何又一次前来探望司马欣,他见到了成队成队的秦军离开了关中,也听说了公子扶苏下发文书。
缉拿与殷通勾结的楚地旧贵族有数十人,那数十人都是楚国旧贵族中最有名望的一系。
曹参跟在萧何身后,一起走出了潼关,他道:“恐怕刘季会被牵连?”
萧何道:“刘季。”
不知为何,想到此刻的刘季,他竟然气笑了,先前还看到了中阳里送来的书信,刘季还说等刘盈年满十岁之后,送来关中。
他刘季活得比谁都精,恐怕他知道这件事,迎着秦军进中阳里都来不及。
萧何掂量着自己提着的陶壶,刘季也不是只有精明,这一次还让人送来了丰邑酒。
离开家乡这么多年,萧何还记得每年的深秋到入冬时节,刘季最喜的就是这一口酒水。
萧何也喜欢这种酒水,自从来到关中之后就很久没喝家乡的酒了。
回到泾阳县之后,萧何又向几个乡长问询了书舍建设的事宜。
这才回到了县府内,曹参的心情特别好,这泾阳县真是越建越好了,等书舍建成之后,就会有更多的孩子去书舍读书。
曹参近来总是志得意满的,泾阳县的人口如今有一千三百户,比高陵县与三原县都要多。
当初三县是一起发展的,现在的泾阳县比以前好太多了。
乌伯正在煮着饭食,他道:“晚些时候就可以用饭了。”
曹参道:“有羊肉?”
乌伯咧嘴笑着道:“有。”
与乌伯聊了良久,曹参端着一碗萝卜与一碗面来到萧何的屋中,他先是将两盘菜放下,没见到萧何。
那一壶丰邑的酒水还放在桌上,却没有萧何。
也不知道人去哪了,曹参蹙眉坐下来,便自顾自先吃了起来。
正值冬日夜里,萧何走在县里,说是泾阳县越来越好,其实这都全靠迁民之策,越来越多的人迁入泾阳县,这才有了如今的泾阳县。
但这个县的人依旧穷困,他们有的人连衣裳都没有。
自蒙恬将军驻守贺兰山以来,越来越多的羊群送入关中,羊毛是过冬最好的皮毛,用它制衣御寒最好。
县府里的余钱虽说不多,但萧何用粮食换来了十车羊皮。
听闻萧何是出去买羊皮的,曹参也震惊了,他脚步匆匆走到了县外,见到萧何将羊皮披在一个孩子身上。
原本这个孩子还在冷风中缩着脖子打着哆嗦,当他披上厚实的羊毛大氅之后,便面带笑容。
他笑了,孩子的母亲也笑了。
萧何道:“能换来的羊毛不多,只有十车,各家也分不到多少。”
闻言,在场的人包括曹参都面带愁容。
萧何对眼前的乡民道:“我们用羊毛制成大氅卖去咸阳,再换取更多的麻衣与粗布,这个冬天就能熬过去了。”
关中的冬季很漫长,特别冷。
也难怪关中人有着窝冬的习俗,今年的冬季冷得彻骨,而刚迁来的民户他们多数都一无所有,仅有的也只有双手与家中的存粮。
一件羊毛大氅如果成色够好,可以换取数十件粗布衣,麻衣则更多。
从渭南送来的织机与眼前的皮毛,就是他们熬过冬天的希望。
萧何听说过渭南的事迹,他也知道当初人们刚迁到渭南时更难。
有些故事总是会让人们心生希望,只要有毅力就能渡过难关。
在很久很久以前,秦孝公时期的老秦人,还食草。
萧何看到织机开始动起来了,心中的石头也落下了。
身为县令萧何,亲自坐在织机前带着一群妇人一起制羊毛大氅。
而曹参则带着孩子们正在挑选着羊毛,将成色好的与不好的分开存放。
县府内,萧县令的屋子还亮着灯,乌伯走入屋内没见到人,却见到放凉的两盘菜,以及一壶放在一旁,一直没有开封的酒。
乌伯暗想着,也不知道天亮时萧县令会不会回来。
身为关中的老秦人,乌伯总能打听到很多消息,他知道很多秦军离开了关中是去楚地抓人。
楚地多半会很乱,但至少这关中的八百里秦川,依旧一片安宁。
楚地的乱,与这里又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