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范增的尾巴
第二百三十六章 范增的尾巴 (第2/2页)“高从小就在兄长的教导下长大,我虽拜叔孙通为师,可在我小时候,我所看的书都是兄长所写的,兄长是我的第一个老师,我如今所有的一切,也都是兄长所教。”
如此说来,公子高的老师其实并不是叔孙通,而是那位远在咸阳的公子扶苏。
高道:“我来见老先生,是想要询问一些有关楚国王宫的旧事,听闻老先生当年执掌楚国宫廷典仪。”
闻言,范增深吸一口气,似被问到了不高兴的事。
原本正在洗着碗筷的小姑娘忽然一笑,在她看来公子高的一个问题像是踩中了老先生的尾巴。
老先生就差炸毛了。
范增余光看了眼偷笑的小姑娘,他的神色迅速恢复了平静,将双手放在袖子里,神色故作慵懒地道:“楚国都亡了,有什么好说的,赵国也亡了,魏国也亡了,都没了……没了。”
高又道:“正因他们不在了,老先生您还活着,就十分珍贵。”
范增移开目光,道:“要怪就怪当年的列国变法,变法……变来变去,变出了一个什么?一个国家就这么大,唉……”
言至此处,他老人家感慨道:“也就秦国出了一个商君,一个商君养出了一个虎狼之秦。”
高回道:“老先生,此话不对。”
范增看着眼前的公子高,道:“如何不对了?难道不是虎狼之秦吗?”
高解释道:“在老先生看来,秦之所以变法成功,是因商君一人之功?”
范增道:“难道是别人的功劳吗?”
高道:“高自小受兄长教导,在离开咸阳之前,高一直在想兄长交代的话语,让我在写史时,多写写庶民,我尝试让自己忘记身份,成为庶民中的一员,在我小时候,兄长就与我说过,人们对一个国家建设是尤为重要的,那时兄长说出这话时我才十二岁,兄长也不过十七岁,那时兄长已在修建咸阳桥了。”
范增没有打断他的话语,饮下一口热水。
高又道:“当年列国都认为商君变法成功是因商君,而列国没有商君才会变法失败?高以为此话是完全不对的,秦国的变法不是商君一个人的功劳,天下庶民对国家的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是陇东的老农用木锄头挖出来的土地,养活了一代代人的成功。”
“因商君坚定地相信庶民才是建设国家的关键,而庶民也相信商君,举国上下凝聚在一起的成果,绝非一人之功,为了种出更多的粮食,我们的老农深挖田地,关中亩产自那时起便是以往的两倍。”
言至此处,高又道:“老先生,东出的百万大军绝非是商君一人带出来的,是关中的老农与老妇用血汗,用一亩亩的田养出来的。”
范增面对公子高又一次沉默了,他是真的沉默了。
公子高依旧端坐在面前。
范增迟疑道:“这是你兄长教你的?”
公子高回道:“是的,我自小受公子教导,我的为人理念,也是兄长所赐予的,十余年了我一次次的验证过兄长的话,我经历的越多,越是发现兄长所言之正确,天下庶民参加到国家建设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这天下越大,力量也就越大,但这天下越大,治理也就越难,所以我的父皇与兄长一直以来都很辛苦。”
范增端正了态度,他道:“公子先前可有看过楚国的卷宗。”
“看过,而且还看过不少,高此行就是来询问老先生,是否有需要增减之处。”
“好。”
这天的琅琊县又下起了大雪,稂提着两条鱼来到琅琊县的县府拜访徐福。
徐福还在看着文书,见到来人道:“今天怎么来看我了。”
稂道:“偶得两条好鱼,当烹之,与好友分食之。”
徐福收起了文书,领着稂去了县府的后院,两人炖着鱼,吃着面。
稂喝下一口热汤,又道:“听闻范增老先生在帮公子高编写楚史?”
徐福用筷子把汤水中的鱼翻了一个面,夹起一块鱼肉,一边道:“当年,范增在楚国德高望重,秦公子高编写楚国史书难免有人不服,但有范增指导,能平息楚地旧贵族的诸多议论”
稂道:“看来让这位老先生留在琅琊县果然是上上之举,如此一来公子高的史书才能够服众,唉……听说楚国的旧贵族就快死绝了。”
徐福喝下一口鱼汤,道:“冬日里能喝一口鲜美的鱼汤,果然是享受,要是有豆腐就好了。”
……
PS:昨天又熬大夜了,身体疲惫,先请假,暂更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