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归途
第二百四十九章 归途 (第1/2页)陈平再一次行礼,他余光见到了公子扶苏的面容,这位公子该是有三十岁了,但公子的面容看起来依旧像是个二十左右。
与自己相比较,很难想象这样的公子已三十岁了,好似岁月都没有在这位公子身上留下痕迹。
在陈平的认知中,有些人就是不显老的,大抵公子就是这样的人。
当公子扶苏与丞相离开之后,陈平独自一人在梅树前站了片刻,回头看着此地两棵还未开花的梅树。
也不知道为何,初来丞相府,陈平差点下意识向两棵梅花树行礼,悻悻收回目光,退回丞相府的前堂去找少府丞张苍。
丞相府的另一头,扶苏正送着老师出宫。
李斯道:“臣恭贺公子,得陈平此人。”
扶苏道:“需要打磨一些时日,往后陈平可否交给冯右相安排?”
说起右相冯去疾,李斯想了想,道:“都可以。”
捉拿冒顿一事,陈平的确立了大功,但此人是庶民以谋士的身份为章邯出谋划策的,只有公子扶苏认可他的功劳,此人才能破格升任御史。
当支教与考试选吏绑在一起之后,以后的官吏选用会更加严格,能够破格入仕的人一定是少之又少的。
如今的官吏任用之策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入军中按照军中的功劳任用,二来是参加考试。
这两条路陈平都不沾。
章邯是个好人,若不是章邯举荐陈平,李斯觉得公子扶苏甚至可以不认陈平的功劳,章邯也大可不在军报上提及陈平。
在李斯这样的掌权者看来,正因有了章邯与公子扶苏,才有了陈平的现在。
陈平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他能够想明白的。
换言之,公子对陈平的恩情其实更大。
走到宫门口,李斯停下脚步,行礼道:“公子,不用再相送了。”
扶苏笑道:“明天早晨,我还在章台宫等着老师。”
李斯行礼告退。
陈平回到咸阳城之后,报答了张负当年的恩情,也给了张负一家在咸阳的一座宅院,如果张负过世了,到时陈平离开了这个家,给张负守孝结束,陈平也就不再欠他们家什么了。
面对有些人,陈平可以数十倍的回报,面对另一些人,陈平也会很无情。
回到咸阳城的住处之后,陈平面带笑容,告诉张负他今天见了公子扶苏。
拄着拐杖的张负满眼欣赏地看着这个女婿。
一家人坐下来,用着饭食,而陈平从当年被张仲与张氏看不起的目光中,换到如今已坐在了这个家的上座,并且一家人都要仰仗陈平。
夜里的,咸阳城准时宵禁。
而在咸阳以西,靠近陇西地界的陈仓。
章邯的队伍就在陈仓县歇脚,此番回去还有两个白天的路上,距离商颜山的那个家已很近了。
章业道:“我都快忘记兄长长什么样了。”
当初离开家时,章业也才四岁,现如今他已十岁。
章邯何尝不想念儿子,偶尔只有书信往来,他还听说章敬如今与两位小公子生活在一起。
叔孙通养大了自己的孩子,又有公子如此照拂,章邯觉得这辈子值了,哪怕是在战场战死,也别无所憾,他完全不用为家小忧虑。
让孩子早些回马车内休息,今夜寒风刺骨,星夜赶路是不成了,如今只能在陈仓县的县府内住下。
县府内,章邯听着士兵们的讲话,这些人近乡情切,如何能不想家?
“你们与我一起去蜀中,我请你们吃我们蜀中的糯米。”
“糯米好吃吗?”
“我们蜀中的糯米最香了。”那年轻人高兴道:“我从江原县来,不信你们能去问问蜀中江原县的糯米如何?”
章邯笑着听他们的议论,那年轻人是近年才来服军役的,他说起了一个人乃是一位支教夫子。
没想到,如今的接受支教的学子竟入军了。
翌日,天边才刚有一些亮光,陈平就早早换好了官袍,今天是他第一次参加廷议。
整顿好之后,陈平便往宫门走去。
这一年的冬天,对陈平而言,有太多人生意义上的第一次。
此刻的咸阳城街道上还没有行人,在宽阔的街道上,他陈平甚至可以走在道路的中间,这种感觉非常好。
而后距离宫门越来越近,眼前终于出现人影,紧接着人影越来越多,有三三两两走在一起议论着,还有独自站在宫门前,也有正在吃着吃食的。
陈平站在人群没有开口讲话,安静的观察着,他听到有人说早晨不吃点东西肚子就会不舒服,还有人互相询问廷议上的。
陈平站在人群中,默默无闻。
也没有人来与这个新来的御史讲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