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武器装备生产线
第117章 武器装备生产线 (第2/2页)“只是我得提醒你,武器生产的标准可是非常高的。”
“非洲那边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要是因为这些因素而没办法生产,你可不能怪咱们。”
这就叫先礼后兵,历史上我国也卖出去过很多生产线。
但对方因为各种原因,生产出的武器装备不仅成本更高,而且质量也远不如咱们国家。
想要发展军工产业,到头来也只是一场空。
关国维的意思很明确,别因为生产线的事情,而影响了他们之间的军火贸易。
对此,苏文毫无异议。
陕北的红军啥都缺,就是不缺一腔热血的人。
只要有设备、图纸和原材料,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
苏文随即微笑着举杯道:“那我就替非洲乡亲们,提前感谢两位首长啦。”
…
另一边,陕北。
自从红军兵不血刃的拿下肤施之后,各方震动。
受此影响,面对老常的白色恐怖,
许多有识之士,都把肤施当成能够拯救华夏的圣地。
一时间,不少进步男女,纷纷涌入陕北。
即使国军沿途设下重重关卡,依然阻挠不了他们的报国热情。
进入陕北的一条土路上,头裹白巾的老汉赶着骡车,此时正驮着一女两男三名年轻人。
他们三人带着的行李不多,一路上风尘仆仆。
头上、脸上和身上,早就看不出这个时代天之骄子的模样。
没错,他们三人都是这个时代的大学生。
要知道此时的民国,全国的文盲率在80%以上。
但凡你能认几百个字,都可以自称文化人。
所以此时的大学生,已经不能用万里挑一来形容,说他们是百万挑一都不为过。
经过这段时间的长途跋涉,他们的脸上早已看不出一丝的白净。
但眼中的坚毅却是更胜从前。
做为这个时代少有的进步青年,他们在红军身上看到了救国的希望。
于是三人经过申请和筛选,最终得以辗转来到陕北。
江叙言望了望身旁嘴唇有些干裂的郑思怡,毫不犹豫把自己的水囊递给对方:
“喏~郑师妹,喝点水吧。”
郑思怡盯着水囊抿了抿嘴唇,把水推还给对方:
“谢谢你江师兄,我不渴,你留着喝。”
江叙言蹙了蹙眉,再次递给对方:
“郑同学,咱们是老乡,虽说不是一个学校,但你这声师兄我既然能答应,你也不必跟我客气。”
话说两人都是燕京人,江叙言是北平大学工学院,机械电机专业学生,今年21岁。
而郑思怡是国立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生,今年20岁。
两人就读的学校,从成立之初便是友好合作关系。
所以各自学校的学生要是出门碰上了,都会很自然的亲近。
一旁的顾怀庆看到这一幕,拿手指擦了擦鼻梁上的眼镜,忍不住调侃道:
“哎哟,你们能不能别这么肉麻,阿拉鸡皮疙瘩都快撒落一地。”
没错,他是松浦人,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岁数稍长,今年22岁。
顾怀庆虽说长相斯文,但却有着一颗拳拳报国之心。
因为在松浦见到过太多不公,让他明白民国政府根本就是软弱无力,只会欺压国民。
而恰巧在大学期间接触到了进步思潮的他,在得知陕北红军兵不血刃拿下肤施之后。
便毅然决然的跟组织申请来到陕北。
三人因为有共同的目标,所以在途中遇上之后,便结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