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树下的园丁
银杏树下的园丁 (第1/2页)嘉陵江的雾霭还未散去,张诚已站在教师会议室门口,手里攥着刚打印的《青年教师成长手册》。扉页的银杏叶书签上,他用钢笔写着:“每个园丁都曾是种子。“身后的老教师们踩着露水进来,瞥见他磨破的袖口,有人小声嘀咕:“新来的校长怎么像个老学究?“
年轻教师李薇的第一次公开课以失败告终。她在讲《雷雨》时,学生们的注意力全被窗外的蝉鸣吸引。张诚评课那天,她攥着教案本的手不停发抖,却听见他说:“我第一次讲《背影》时,把自己讲哭了,学生却在下面画漫画。“他翻开李薇的教案,用红笔圈出“情境导入“四个字:“明天带学生去操场,让他们在梧桐树下演周萍和四凤。“
那场在梧桐树下的话剧成了校园传奇。当李薇看见平时最调皮的男生流着泪说出“我们都是被雷雨困住的人“时,忽然明白张诚在教师手册里写的:“好的教学不是装满水桶,而是点燃火焰。“后来她发起“行走的课堂“项目,带着学生在嘉陵江边讲《赤壁赋》,教案被收进了市教研室的优秀案例库。
资深教师王建国的抵触情绪在教研组会议上爆发:“搞什么教学创新?我教了三十年书,不比那些花架子实在?“张诚没有反驳,而是邀请他参观龙门中学的“情境教学实验室“。当王建国看见学生们用VR技术重现《红楼梦》场景时,忽然沉默了。那天傍晚,他主动找到张诚:“校长,你说的那个'跨学科融合',能不能在我的历史课上试试?“
三个月后,王建国的《三国人物志》公开课惊艳全场。他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关系,用黏土制作三国兵器模型,甚至请来京剧演员现场演绎“空城计“。张诚坐在后排,看见老人眼里闪烁的光,想起教师手册里的另一句话:“老去的从来不是年龄,而是拒绝生长的心态。“
教师激励机制改革遭遇阻力的那个冬天,张诚在办公室熬了整夜。他设计的“星级教师评定体系“触碰了部分人的利益,匿名举报信雪片般飞来。凌晨三点,他摸着窗台的银杏叶标本,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乡村学校,用粉笔在黑板上画星星的自己。第二天的教师大会上,他展示了一组数据:采用新教学法的班级,学生主动提问率提升了217%。“我不要听话的园丁,“他敲了敲投影仪,“我要会创新的设计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