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299章 所谓歼-10H,那不是歼-35吗!
第一卷 第299章 所谓歼-10H,那不是歼-35吗! (第2/2页)如果歼-10H追加研制预算的报告打上去,在当时那种微妙的情况下,搞不好就成对方攻讦他的理由。
你要搞的是海军第三代舰载战斗机项目,流程都走完了,突然提出改为四代机,要求追加预算,这里面是不是有点说道?
李干肯定会顶着压力批准的,他就管这审批权。
这样一来,那些人绝对会利用这件事情大做文章。
只是一瞬间,李干就想明白了杨伟这么做的真正目的——他不想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给自己添麻烦。
李干微微点了点头,拍了拍杨伟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杨伟很满足。
他做这些不是为了讨好李干,而是发自内心的愿意和李干站在一起。
政治上的事情,很多时候不是简单的对错,而是“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情”。
无疑,杨伟是李干坚定的铁杆盟友。
杨伟也想借这件事情告诉李干,无论发生什么,航空工业集团都会坚定地站在李干这边。
其实还有一层考量。
如果当时按照程序递交了补充申请,那么歼=10H项目的进度肯定会受到影响,搞不好会受到李干查处库页岛环岛公路案件的外溢影响。
这是李干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可见,杨伟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了非常优秀的大局观。
李干说,“歼-10H完全具备了四代机的性能特征,你们做材料上报,我让海军派人过来,明天开始进行重新定型试飞。”
重新定型后意味着名称要改了。
所谓歼-10H,根本就对不上号了。
就好比图-22和图-22M3那样,只看外形就知道不是同一型飞机,尽管名称差别不大。
李干围着歼-10H原型机转圈,连连感慨感叹。
歼-20搞出来,并且已经服役,尽管还不是完全版,但已经让李干非常震惊了,仅仅两年后,海军的第四代隐身舰载战斗机就摆在他面前。
他能不感慨感叹吗?
要知道,美国的第四代隐身战斗机F-35,要到2006年才定型,在这个时空世界里,很多事情被改变了,美国人肯定会提前搞他们的第四代隐身舰载战斗机。
但无论如何,他们已经落后了。
由此可见,歼-20的提前定型服役是非常正确的。
当时歼-20的基本型出来之后,很多人反对采购服役,因为除了一个隐身性能和更加强大的态势感知能力之外,歼-20其实并不比歼-10D优秀多少。
但是,歼-20的造价是歼-10的8倍!
7倍啊!
买一架歼-20的钱能够买一个中队的歼-10D,而且,歼-10D又这么能打,压着全世界所有现役战机打,有绝对的优势。
这一种观点认为,在有限的经费情况下,采购更多的歼-10D是最划算的,而不是用多出8倍的钱去采购歼-20。
实事求是地说,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
歼-20还不成熟,很多技术的成本没有降下来,说白了,算经济账的话,这个飞机还不具备列装部队的条件。
不算经济账?
部队首先算的就是经济账!
打仗打的是后勤,是钱,不算经济账的仗是决计打不通的!
当时这种观点占据了主流,就连当时空军司令王海龙上将也认为,应该暂缓列装歼-20,继续试飞继续深入研制,左右已经世界领先了,不差那几年。
但是李干知道,一旦美国人反应过来,以他们的技术底蕴和实力,实现反超是分分钟的事。
最关键的是,最好的试飞场是战场,歼-20到底要进行什么样的改进,部队用了之后提出来的意见才是最有针对性的。
在这个过程中,研制和使用相结合,更能推动新技术往成熟方向发展。
当时李干力排众议,说服了空军首长,如此才有歼-20小批量列装部队。
前后一年多时间,歼-20已经列装了3个中队,共计是36架,全部放在东南沿海。
正如李干所说的,歼-20的技术就是在这样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不断成熟,然后到了现在能够用在歼-10H上面!
36架歼-20,造价相当于288架歼-10D!
可见,当时李干是顶住了很大的压力的。
这个压力,是直到此前李干驾驶歼-20突入关岛实施低空通常行动之后,才有所减缓。
而到了现在,歼-10H这个结果,足以消除所有的质疑声。
“我得飞上几圈,孙队长,你给我伴飞!”李干心潮澎湃,他必须要亲自飞一飞歼-10H!
孙生禄当即道,“是!首长!”
地勤人员立即着手安排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