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荣归故里
第一百七十一章 荣归故里 (第2/2页)郑嘉嘉请王文军兄弟讲一讲王将军从家乡走出去的过程,王文军很乐意。他们听父亲讲过,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王将军幼年时很聪明,嫉恶如仇,读书成绩好。只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只读两年私塾,就很不情愿辍学了。他好怨恨那个不合理不公平的社会。他说地主家的孩子读书再不行,也要读书,就是在学校光耍也要多耍几年;而穷人家的孩子成绩再好也读不起书,并且跟着父母早早地干农活,天天在田地里辛苦地干,到收获时除了交租,家里剩不了多少,过不起年不说,平时还要挨饿受冻,苦不堪言。
有一次,本村一个姓冉的地主家大办宴席娶儿媳妇,幼年的小王爱凑热闹,便到大院子里去玩,站在院坝里,看见大方桌摆着大碗大盘的粉蒸肉和烧白,那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说有笑地大口大口地吃着,还大碗喝酒,他真馋得快流出口水了。可因为家里送不起礼金,他便没有跟着父母上席的机会,想美美地吃一顿饭,都不能实现,心里真不是滋味,他十分不满那些富人。他悄悄溜到院坝下面的竹林里,发现有杀猪时倒掉的猪毛,顺便抓起一大把,又不声不响地钻到厨房里,趁人不在,将头发撒到一大锅热气腾腾的豆腐烫里,再用大勺子搅了一通,离开了。他这举动,虽然发泄了心头之恨,可惹了大麻烦。就餐的客人们都发现了猪毛,很伤老板的面子。老板质问厨师;是怎么搞的。厨师自己说不清楚,喊冤叫屈。有邻居知道只有那个“混小子”小王才有那么大的胆子,便向地主老财告发了丢猪毛的人。地主找到小王的父亲出气,父亲也说不清楚,于是到处找孩子对质,可就是找不到,十分着急。小王知道自己闯祸了,便跑到后山的岩洞里藏起来。饿了一天一夜,实在不能坚持了,就溜到邻村找食物充饥。说来也巧,在路上遇到了一支全副武装的军队。他大胆地找一个当兵的要吃的,兵哥哥们很同情这位可怜的小青年,就给他一个烧饼,还带他加入了行军的队伍。后来,他才知道,自己进入了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军队,有个好听而且响亮的名字叫红军。他从一个小青年跑出家门,到后来成为一名战功赫赫的将军,太不容易了。从离开家乡到这次回故乡,将近五六十年,多么漫长的大半个世纪呀。
王文军讲了这一段少有人知晓的传奇故事后,大家都在想象当初那一幕情景。这时候,走来一个老头子。
老人问道:王大伯,你来做什么呀?
王大伯心事重重地说:你们这些年轻人都不知道,我是来接王将军的。
王文兵好奇:难道你老人家也认识王将军?
王大伯笑着说:“何止是认识,你们这些个年轻人都不知道,我与王将军是老战友,是生死之交!不过说来话长啊。
他这一说,把大家都惊呆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好一会儿后,王支书问:你与王将军当真是老战友,你也当过兵?不会是开玩笑吧。
王大伯激动地说:“50年多前,我与王将军同时从老家村子出发,还被编入同一个连队,我们在战斗中都多次受伤,立过战功,后来,在长征途中,走散了,我后来费尽周折也没有赶上连队,便只好饿着肚子回到老家,当了农民,学会石匠活到处打短工为生,不知将军是怎么找到部队的,又是怎么一步步当上将军的,他回来,我一定要问他,搞个明白。不过,我说这些,也许你们会认为是瞎编故事,那说了不算,等将军到了,你们问问,看我王老汉说没说假话。”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王老的专车缓缓地开到了乡政府大门外的空坝里。乡政府领导带着大家迎接王将军。
王文军、王文兵不顾一切地冲上去,大喊:“大爹,大爹!”那位身材高大,全服武装的警卫员先下车开了车门,扶着王将军下车。王将军穿着将军服,威风凛凛,气宇轩昂,身体很胖,但看起来却很有精神。王将军踩着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阔别了半个世纪的土地,心情无比激动,他与地方领导握手后,再环视一周,向周围的老乡们挥手喊道:“乡亲们好,乡亲们好!”
他的两个侄儿迎上前去,警卫员说了一句普通话后,让在身边,等他们亲人相见。王将军拉着他们的手,亲切地问:你们就是文军和文兵两兄弟,都长这么大了,成大人,很好,很好。
王文军说:大爹呀,我们好想你哟,你终于回来了。
王将军说:孩子,我也想你们呀,你们父母都好吧。
王大伯上前喊了声:王将军,你终于回来了,我们盼了几十年了哟。
“你是——”王将军闻声后,盯着老汉,陷入了沉思。他想了好一阵,迷惑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