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救人
第179章 救人 (第1/2页)王都深宫,等级森严,就连空气中都飘散着一股泾渭分明的味道。
上等人的呼吸是香料和权势的芬芳,而宫女太监则充满了卑微绝望。
百兽园的老太监福安,最近就总是闻到这股绝望的腥臊味。
这味道,来自于他视若亲子的干儿子,小栗子。
小栗子不过十二岁,是个机灵讨喜的小太监,平日里在一位年轻得宠的丽嫔宫里当差。
祸事就出在这份“机灵”上。那日丽嫔赏花,随口夸了一句蝴蝶好看,小栗子便手脚麻利地捉了一只最漂亮的彩蝶献上,本以为能讨个赏,谁知那蝴蝶不巧,正落在了丽嫔新做的绣着金丝鸾鸟的华贵宫裙上,扑腾的翅翼,竟勾断了一根比他命还贵的金丝。
丽嫔当场翻了脸。
在她眼中,这卑贱的奴才,弄脏了她的裙子,便是脏了她的体面,扰了她的兴致,便是拂了皇家的威严。
“给本宫狠狠地打!让他知道,什么叫规矩!”
冰冷的一句话,便决定了一个小太监的生死。
几十记浸了水的杖棍下去,小栗子被拖回来时,早已成了一个血肉模糊的破布娃娃,进的气少,出的气多,眼看就要不行了。
福安散尽家财,只求得太医院的来看了一眼,捻着胡须,摇了摇头,留下了一句“准备后事吧”,便转身离去。在他们看来,看一眼足以,若是为一个卑贱的太监浪费名贵的药材,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天啊!老天爷啊!”
在自己那间阴暗潮湿的小屋里,福安抱着浑身滚烫,不停抽搐的小栗子,老泪纵横,心疼得如同刀绞。
他活了一辈子,在这宫里见了太多腌臜事,早已心如死灰,是这个苦命的干儿子,让他这棵枯树,又抽出了一点点活下去的念想。
可现在,这点念想,也要被人掐灭了。
“太监的命,就是贱啊……”
他恨声说道,嘴里是这么说,心里却难受得像是被泡在黄连水里。他恨那草菅人命的丽嫔,更恨自己这卑微的身份,连为干儿子讨回公道的资格都没有。
周围几个相熟的太监宫女,也是一脸不忍,却无人敢上前多说一句。这深宫之中,同情心是最不值钱的东西,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
就在福安抱着渐渐冰冷的干儿子,哭得肝肠寸断,几近绝望之时,一个软糯的声音在门口响了起来。
“福安公公,让我看看他。”
福安猛地抬头,只见明月郡主李梦月,提着她那月白色的宫裙,正站在门口,身后只跟着一脸凝重的哥哥李梦泽.
她那双清澈如泉的眸子里,没有丝毫嫌弃,反而充满了关切与一丝丝的怒意。
“郡主……您怎么来了?这地方腌臜,污了您的眼啊!”福安又惊又喜,手忙脚乱地想要行礼。
“别动。”李梦月快步上前,制止了他。她看了一眼床上那个奄奄一息的小太监,眉头立刻皱了起来。
“哥哥,你让他们都出去。”
李梦泽点了点头,走到门口:“郡主要为小栗子医治,闲杂人等,还请在外等候。”
众人面面相觑,心中虽觉荒唐,但迫于李家兄妹如今的威势,还是乖乖地退了出去,顺便贴心地关上了门。
屋内,李梦月不再有丝毫犹豫。她走到床边,小脸上满是与年龄不符的庄重。
她伸出胖乎乎的小手,轻轻地放在了小栗子那血肉模糊的背上。
福安紧张地屏住了呼吸,他亲眼见过郡主救活那只老灵猫,可猫毕竟是畜生,人……这伤得如此之重,真的还有救吗?
下一刻,让他永生难忘的景象,发生了。
“嗡——”
一团柔和圣洁的月白色光辉,自李梦月掌心亮起。这光芒并不刺眼,反而像最温柔的泉水,缓缓地渗入小栗子的体内,那些狰狞的伤口,淤积的黑血,在这股神奇的力量下,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消融愈合。
断裂的骨骼发出了细微的“咔咔”声,在月华之力的牵引下,重新归位。小栗子原本因剧痛而扭曲的脸,渐渐舒展开来,急促的呼吸也变得平稳悠长。
这哪里是医治?
这分明是神仙点化的起死回生之术!
一炷香后,李梦月长长地舒了口气,额头上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小脸也有些苍白。
“福安公公,他没事了。只是身子还虚,让他好好睡一觉,不出三日,便又能活蹦乱跳了。”
福安伸手探了探小栗子的鼻息,又摸了摸他的额头,那平稳的呼吸,温润的体温,无一不在告诉他,他的儿子,真的从鬼门关被拉了回来!
“扑通!”
福安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感激,双膝一软,重重地跪在了地上,对着李梦月,结结实实地磕了一个响头,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郡主殿下……不!活菩萨!您就是老奴的活菩萨啊!您救了小栗子,就是救了老奴这条贱命!从今往后,老奴父子二人的命,就是您的!刀山火海,万死不辞!”
眼前这个看似天真无邪的小郡主,绝不仅仅是皇家的祥瑞,她是一位拥有着通天彻地之能的真仙!
自此福安与小栗子,便成了李梦月在这深宫之中忠诚的眼睛。
利用自己几十年在宫中底层建立起来的人脉,福安悄无声息地为李梦月编织起了一张属于她自己的情报网络,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洒扫太监、浣衣宫女,都成了她最灵通的耳目。
…………
李梦月在宫中初步站稳脚跟,悄然发展自己势力的同时,当朝太后,不幸旧疾复发了。
这是太后年轻时留下的道伤,牵连神魂,极难根除。
往日里靠着无数天材地宝温养,倒也相安无事。可这一次,却来得异常凶猛,仿佛积压了数十年的寒气,在一瞬间轰然爆发。
消息传出,整个皇宫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般的恐慌。
颐年殿外,黑压压地跪满了一众皇子公主、王公大臣,为首的,正是面沉如水,眼中满是焦灼的大虞皇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