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276章 新政落地民安乐,武安崛起焕新颜
第一卷 第276章 新政落地民安乐,武安崛起焕新颜 (第2/2页)最终,所有人都长叹一口气,哑着嗓子应道,“明白了……就按老先生说的做吧。”
接下来几日,负责核定户籍、清丈土地的官吏携着文书抵达釜口城时,城门处早已挤满了人。
釜口城的豪绅贵族们领着全城百姓,敲锣打鼓,连平日里高高抬起的下巴,此刻也压得极低。
豪绅们亲自上前,双手捧着泛黄的田契和写得密密麻麻的家产清单,指尖颤抖,因强烈的不舍不甘而用力到泛白,脸上却堆着恭敬的笑。
“我等早已备好文书,田产、房屋、银钱尽数在此,愿为武威君建设封地尽绵薄之力!”
官吏们接过文书,按册核对,见豪绅们果然没有半分隐瞒,连藏在地窖里的银锭、当铺的账本都一一列明。
便按赵诚的吩咐,有条不紊地登记造册。
后续清算时,也只将此前侵占田产、欺压百姓的涉案者带走清算,对家中未参与罪孽的老幼妇孺则秋毫无犯。
甚至允许他们保留少量衣物、粮食等私产度日。
这般处置,让原本提心吊胆的豪绅家族松了口气,那些未涉案的族人更是暗自庆幸,对赵诚多了几分敬畏。
此事落定后,赵诚封地的迁民计划也正式铺开。
一队队老秦人拖家带口,赶着装满被褥、农具的牛车,沿着新修的土路缓缓而来。
孩子们扒在车沿上,好奇地打量着路边的新田,时不时伸手去够田埂上的野花。
老人们坐在车上,望着远处平整的土地,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期待。
壮年汉子们则扛着锄头,脚步轻快,嘴里哼着秦地的歌谣。
待官吏们核定户籍、将百亩良田的田契交到他们手中时,不少人捧着田契,手指摩挲着上面的红印,声音中带着恍惚,
“以后,咱就是武威君的子民了……”
“真是百亩水浇田,不是下等田,也没有产量暗抵,太好了……”
秦国“每户百亩田”是授田制的基准标准,但现实中因土地质量、爵位、人口增长而有差异,并非人人足额。
尤其是在关中以外的地方,如陇西,巴蜀,或者山地、土地贫瘠之地,是做不到每户分配百亩的。
更有一些因土地兼并而失去田产的人,日子会极为艰难。
而赵诚在秦国内部威望极高,尤其在灭掉赵国封君之后更是如此,当得知武威君需要老秦人迁民时,这些老秦人便立刻响应,拖家带口来到此处。
而事实果然也没有让他们失望,当看到哪些肥沃的新田之后,众人纷纷惊喜异常,欢呼声在村落里此起彼伏。
除此之外,血衣军的军属与战死者遗属也陆续迁入封地。
军属们被安置在武安城之中,砖木排房早已修缮号了,院里还备好了新打的家具。
遗属们虽带着丧亲的哀戚,但当看到血衣官学的青砖瓦房、整齐的课桌,以及官学每月发放的米粮时,眼神里的悲戚渐渐被暖意取代。
那些遗属子弟背着新做的布包,踏入官学大门时,个个挺直了小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