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8章 考试的那点事
第 58章 考试的那点事 (第2/2页)看不见不雅,就没有不雅。
“错了,错了,错了……”
……
从吏部出来余令就去了贡院,那里的考生多,方便互保。
为了服务考试,有衙门的官员在那里稽查审核。
审查完了之后签署具结文书。
考生互相担保的制度在唐代就有了,庆历年间范仲淹推行科举,总结了以往科举制度优劣,建立了新的制度。
合保的最终目的是科举的公平性。
有了吏部的出具的文书证明,余令立马就不尴尬了。
衙门核验的余令保书,盖上了戳,接下来只需要找四名学子就行了。
“你叫余令?”
余令见这名学子面带疑惑赶紧道:
“放心,我不是那个余令!”
“真的?”
余令觉得这些读书人一点都不好骗,跟说书人讲得不一样。
细细一想余令觉得说书人真是需要治了。
这群人太无法无天了。
戏文里说王宝钏一人一牛苦守寒窑十八载,最后终于等来的薛平贵。
这个凄惨又圆满的故事让闷闷哭的泪眼婆娑的。
余令是听的直叹气。
这故事的这个版本得改一下,这年头有牛的可不算穷人。
王榆晚他家这么大的家业也才三头牛。
整个黄渠村一百多户都找不到一头牛,往上数一代也是如此。
见这人狐疑地望着自己,余令赶紧道:
“兄台,看书么,钱大学士家借来的,你看这本书的上面有他的作序,还有私印,我可以借你看一会!”
这位学子闻言脸色稍霁,轻声道:
“余兄台,敢为你这是第一次考么?”
“是的,第一次!”
“来,我与你互结作保!”
余令最懂借坡下驴,闻言大方道:
“来,书给你看,记得别舔手指翻书啊,钱大学士最不喜欢这些!”
“好嘞!”
这不是余令在瞎说,而是凉凉居士真的很讨厌这个行为。
他这类的文人翻书不用口水舔一下手指。
他看书翻页用的是“书拨”,还是玉做的,他的那个书拨还是从隋朝的古物。
这玩意,它不仅用于翻书,还可以作为书签或镇尺使用!
除了玉制书拨,金银铜翡翠都有。
看什么书,用什么书拨他都记录的,因为这个书拨也是书签。
查资料的时候,他对照记录去找书拨就可以了。
不光钱谦益,很多文人看书都有书拨,有的是当书签,有的是当镇尺。
实际上,大文豪根本就不舔手指来翻书。
也不是说书人讲宋朝王安石看书入神,翻书太多,手指沾染了油墨把嘴唇染黑。
只能说,写这个王安石认真读书故事的这位作者家境和学问一般。
他都不知道大文豪读书会有这么多门道。
余令其实也不知道,余令开始也是舔的。
因为没有页码数字的确不方便,书本不隔断,密密麻麻,越是古老的书越难找,也越是不好翻阅。
后来为了方便,余令看过的书都会在书角写上页数。
余令以为自己很聪明,只有去了钱家余令才看到“天宫的一角”。
人家的一个书拨竟然是隋朝的。
“天啊,真是钱大人的书!”
这一声叫唤,吸引了不少的学子过来看热闹。
余令信心大增,忍不住喃喃道:“早知道这么简单,前面也就不用跑断腿了!”
“余兄台说什么?”
“哦哦,我是说你刚才怎么问我是不是第一次考?”
“考试需要个好兆头,我们这些学子互保自然要和第一次考的一起,这叫好彩头,也叫一举中第!”
“落榜的?”
“霉运,我们不沾!”
余令懂了,这应该就是鄙视链了,那些经常落榜的学子不是很受这些头一次考的考生待见。
他们认为他们落榜不是实力不行,是身上带着霉运。
一脸郁闷之色的姜云安也来到了贡院这边。
他郁闷是因为他觉得家里人的安排是多余的,去见那个刘大人。
结果在大门前站了半天都没能进去。
拿了那么多礼物,大门进不去,像猴一样被人指指点点看了大半天。
姜云安觉得真是多余。
科举考试靠的是真才实学,自己觉得自己行,为什么偏偏要去做这些虚头巴脑的。
今日也是,被家里人逼着来这贡院。
他来这里不是为了什么互保,他的互保什么家人早就弄好了。
他来这里是为了让大家认识他姜云安。
他姜云安也顺便认识这些要考试的人。
这个非常重要,要是认识的人考上了,彼此之间就有了情谊,俗称年兄年弟。
认识了,之后大家在仕途上可以互相提携,是一种非常重要关系。
这个"关系"不亚于同乡之谊,且可以一代一代传下去。
那时候这个关系就是年叔年丈。
姜云安一来,他立刻就成了这里的耀眼人物,大家纷纷前去拜会。
余令觉得有意思,也跟着大家一起去拜会。
“我认识你!”
余令拱手后笑道:“我也认识你,多亏了你的推荐,那古琴很好,我妹妹很喜欢,如今是爱不释手!”
姜云安笑了,扭头对身边的仆役说道:
“去,把我的名刺给余同窗一份!”
说罢,他扭头对余令道:“今后若是得空,可拿着名刺来我府上,你我可亲近亲近!”
在众人羡慕的眼神中,余令接过名刺,毫不在意的打量了几眼后笑道:
“荣幸之至!”
余令毫不在意的样子让姜云安不喜的皱起了眉头。
他觉得这个余同窗傲气的不行。
他姓余没错,他还以为他是东厂的千户余令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