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经济制裁!长治久安之策!
第419章 经济制裁!长治久安之策! (第2/2页)朱高炽抿了一口茶水加重了语气:“此消彼长之下,草原各部都会明白,跟着大明有肉吃,对着干只有饿死的份。到时候,他们看咱们的脸色行事还来不及,哪敢再抱团作乱?咱们用这经济手段就能做到分化瓦解,让蒙古再也难以拧成一股绳!”
“您想啊,以前蒙古人能南下,靠的就是拧成一股绳,举全族之力来犯。可现在不一样了——这个部落刚从咱们这儿换了十车茶叶,正琢磨着怎么讨好榷场的官儿;那个部落因为被断了贸易,正恨着旁边得了好处的部族,窝里斗都斗不过来,哪还有心思南下?就算有哪个不长眼的想挑事,咱们扶持的部落第一个就不答应,不等朝廷出兵,草原上自己就先把祸端压下去了。”
朱高炽看着老朱,补充道:“这可比单纯用兵划算多了。打仗要死人、要耗粮,打完了还得防着他们报复;可这贸易手段,表面上是做生意,暗地里却是给他们套上缰绳,让他们自己往前走,还觉得是占了便宜。久而久之,他们的生活离不开咱们,心思自然就放到怎么跟大明搞好关系上,哪还有力气想着反叛?这样一来,草原上就能长治久安,北疆的兵戈之患,也就从根上解决了。”
这番话一出,几乎说到老朱心坎儿里面了。
出塞征战对中原王朝本就不利——千里奔袭,粮草难继,士兵水土不服,打赢了也只是暂时驱赶,打输了便是损兵折将,还可能引火烧身。
能不出塞就不出塞,这是历代中原王朝用血换来的共识。
可草原边患却始终未绝,匈奴、突厥、契丹、蒙古,一波接一波地冒出来,你退他就进,不打也没办法,只能陷入“出兵—败退—再出兵”的循环,耗得中原王朝精疲力尽。
可若是能够通过贸易制衡草原各部,用茶叶、铁器掐住他们的命脉,用利益分化他们的联盟,压得他们自顾不暇,不敢生出南下之心,那不就等于从根上解决了边疆之患?
不用年年征兵,不用岁岁运粮,北疆百姓能安心耕种,朝廷能省下巨额军费,这简直是梦寐以求的局面。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首先得把他们给打服,让这些草原蛮夷彻底认识到中原的强大。
就比如此刻的大明,连草原共主北元大汗都成了阶下囚,他的直系亲属全被押到南京,忽必烈一脉的正统彻底断绝。
如此雷霆手段,其他部落看了还敢跟大明比划吗?他们只会明白,跟大明作对的下场就是家破人亡,唯有顺从才能换来生路。
正是有了这“打服”的根基,贸易制衡才能起效。
否则,若没有足够的武力威慑,草原部落只会觉得大明的“贸易”是软弱,不仅不会乖乖听话,反而会得寸进尺,把榷场当成予取予求的粮仓。
如今大明兵锋正盛,擒了大汗、占了岭北,再抛出贸易的诱饵,软硬兼施,草原各部才会真正敬畏、真正依赖,这制衡之术才能落到实处。
老朱越想越觉得通透——打是为了立威,贸易是为了长治,两者相辅相成。
先前只想着用刀枪解决问题,却忘了这“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朱高炽这法子,算是把草原的脉给号准了。
太子标也听出了门道:“这是用商路当缰绳,牵着草原各部走?”
“没错,咱们这是经济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