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大洋马?老子还没骑过呢!
第424章 大洋马?老子还没骑过呢! (第1/2页)徐允恭,也就是徐辉祖,这在历史上可是一个悲情人物。
他本是大明战神徐达的嫡长子,自幼在军帐中长大,跟着父亲南征北战,刀光剑影里继承了徐达的兵法韬略与沉稳气度,年纪轻轻便凭战功崭露头角,妥妥是将门虎子,本应继承父亲的荣光,成为大明的擎天柱石。
然而命运弄人,天下大势的洪流将他推向了两难的绝境。
靖难之役爆发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在朱允炆一边,尽忠皇室正统。
要知道,他的妹妹徐妙云是燕王朱棣的王妃,论姻亲是朱棣的大舅子,可他愣是斩断这层私情,以“君臣大义”为先,穿上铠甲镇守济南、德州,与燕军正面交锋,恪守一名将领的忠诚底线。
可最讽刺的是,徐允恭对朱允炆忠心耿耿,朱允炆却对他始终心存猜疑。
只因他是朱棣的姻亲,即便他在齐眉山大破燕军,打了靖难以来少有的大胜仗,朱允炆还是听信谗言,以“劳师无功”为由夺去他的兵权,调回京师闲置。
致使这位真正熟知兵法、能与朱棣抗衡的传奇将领,在最关键的战局中毫无用武之地,眼睁睁看着燕军步步紧逼。
最后朱棣攻破金陵,掀翻建文朝廷,满朝文武或降或逃,徐允恭却独自守在父亲徐达的祠堂里,身着丧服,不肯出门迎接新君。
朱棣派人将他下狱审问,法司威逼利诱,让这位勋贵之首带头劝进,推戴朱棣称帝,徐允恭却始终一言不发,以沉默对抗到底。
这股硬气气得朱棣险些当场杀了他,最终虽留了他一命,却将他圈禁在府中,断绝与外界往来。
这位本可名垂青史的将才,就在孤寂与愤懑中病逝,年仅四十岁,一生忠勇,终究落得个壮志未酬的结局。
而现在,徐允恭可是朱高炽的亲舅舅——他的母亲徐妙云正是徐允恭的亲妹妹,这份血缘亲情让朱高炽无论如何都不能再让历史上的悲剧重演。
岭北那边虽然天寒地冻,比不得京师舒适,苦是苦了点,但无疑是大明眼下最关键的战略要地,是能让将领施展抱负的绝佳舞台。
让徐允恭提前脱颖而出,担任岭北主将,手握军政大权,按照朱高炽与老朱定下的规划,屯田、通商、练铁骑三管齐下,不出数年,足以将岭北打造成一个能自己造血、粮草自足,又能镇住整个草原的坚固堡垒。
到那时,徐允恭既有镇守岭北的赫赫战功,又手握一支精锐铁骑,在朝中的分量会越来越重,再也不是那个只能在靖难之役中被动卷入纷争的将领。
将来即便朝局有变动,他凭借岭北的根基,也能稳稳立足,既能保全自身,更能继续为大明镇守北疆。
这既是给舅舅一个光明的前程,也是为大明留住一位难得的将才,朱高炽想着,嘴角不禁露出一丝笑意——这步棋,走得值。
嗯,至于朱允炆这个狗东西,等会儿再去揍他一顿。
“皇爷爷英明!”朱高炽笑呵呵地恭维道。
他知道,岭北是老朱的心病,是洪武朝数次北伐未能彻底啃下的硬骨头,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仅能一劳永逸地稳固北疆,让长城防线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威慑,更能让中断已久的草原丝绸之路彻底活起来。
到时候,中原的茶叶、瓷器、丝绸会顺着商路源源不断流向漠北、中亚乃至更远的欧洲,而草原的马匹、皮毛,西域的香料、宝石也会汇聚到大明,贸易的繁荣将带动沿途城镇兴起,大明的影响力会像商队的驼铃一样,清脆而持久地传遍整个欧亚大陆,让“天朝上国”的名号不再局限于东亚。
而且大明占据了岭北,等于在欧亚大陆腹地站稳了脚跟,那也能留下一块进军中亚的跳板——将来无论要拓展贸易版图,还是应对中亚势力的异动,都能以岭北为基地快速投送力量,不必再像过去那样受制于丝绸之路的险峻地形,这对大明构建更广阔的地缘格局而言,是无可替代的战略支撑。
朱雄英虽然不太懂岭北的战略价值,却被大家的兴奋感染了,拉着朱高炽的袖子问:“高炽,那将来我能去岭北的贸易中心看看吗?到时候咱们一起骑大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