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7兄弟相处(4K,求订阅)
087兄弟相处(4K,求订阅) (第1/2页)刘裕不等刘义真表态,继续道:“车士可知曹魏因何而亡?”
刘义真当然清楚:“曹魏实亡于曹丕。”
别看司马家是通过高平陵之变篡夺的权力,但祸根却是在曹丕时就已种下。
曹丕也是一位奇人,称帝后,借鉴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教训,杜绝外戚、宦官干政。
与此同时,他又奉行打压宗室的政策。
曹魏近支宗室的人身自由、社会交际、对外沟通都被有司严密监视、甚至隔绝,别说参与国事了了,实际处境形同囚徒。
甚至在物资生活上都得不到保障,曹魏宗王的封户甚至比部分侯爵还要少,曹植就曾感慨自己‘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
曹真、曹爽父子能在曹魏收获重用,是因为他们并非曹操的血脉,曹真只是养子而已。
这么说吧,曹魏宗室甚至都比司马家更迫切地想要看到他们谋朝篡位。
至少司马炎即位后,就立即下令解除了曹丕对诸曹、诸刘,即汉、魏宗室的禁锢,曹魏宗室得以在司马家的开恩下,重获自由,并可以参与到朝政当中。
譬如曹洪幼子曹馥,入晋后,官至尚书右仆射。
仅有曾当过天子的陈留王曹奂和邵陵公曹芳依然受到圈禁。
其余曹魏宗室唯一付出的,只不过是降为公侯而已,甚至食邑都没有减少,又有谁会怀念那个曹魏。
刘义真回答曹魏实亡于曹丕,还真不算冤枉了这位甘蔗剑圣。
刘裕很认同这个观点:“士人并不可靠,你将来可以重用他们,但不能依赖他们,需得让宗室、外戚、宦官与士人相互制衡,方能高枕无忧。”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刘裕篡晋的心思,大抵也是如此,所以只有他们父子二人的时候,都不避谈改朝换代后的一些事情。
刘裕又道:“世祖武皇帝(司马炎)矫枉过正,而你又不是那位何不食肉糜的惠皇帝,不必担心因为重用宗亲,会重蹈八王之乱的覆辙。”
他今日之所以与刘义真说这些,是因为刘义真对待刘义符的态度而让他深感不安,担心刘义真也同样防备着其余兄弟。
司马炎因曹魏之事矫枉过正,刘裕也不希望刘义真因西晋之事而视宗亲如洪水猛兽。
刘义真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他没有急于表态,而是对刘裕道:“请父亲准许孩儿取来箭壶。”
刘裕颇为疑惑,但也不担心刘义真会突然发狂,趁机行刺自己。
毕竟他都已经许诺了世子之位,刘义真再急,也不会干出这种蠢事。
况且刘裕是一头老了的猛虎,不是一头病虎,獠牙还在,真要单打独斗,像刘义真这样的,刘裕能打十个。
“可。”刘裕微微颔首,他也好奇刘义真的用意。
不多时,刘义真捧着箭壶进门。
他当着刘裕的面,接连抽出三支箭矢,逐一将其折断,指着脚下的断箭对刘裕道:“孤则易折,孩儿岂能没有兄弟为羽翼。”
刘裕不住地点头。
刘义真又抽出三支箭矢,将它们握在一起,道:“众则难摧。”
说罢,手上一用力,怎料咔嚓一声,三箭齐声而断。
刘义真瞠目结舌,这模样,倒把刘裕逗乐了。
他拍着刘义真肩膀,笑道:“吾儿果真长大了,有了力气。”
刘义真心中不解:毛利元就的三个儿子不是没有折断三支合束之箭吗,怎么到我这,竟然一折就断。
毛利元就的三矢之训,其实早在南北朝初期就有先例,如今退守白兰山的慕容阿豺,因其有子二十人,未来在临终时,就弄出过二十矢之训,叮嘱儿子们要戮力一心,保国宁家。
这比毛利元就的版本早了一千多年。
刘义真连忙找补:“父亲有子七人,孩儿请以七矢再试。”
刘裕欣慰地摇摇头:“不必再试了,你能明白这个道理,为父已经放心了。”
尽管不相信刘义真有如此神力,但真要让他把七支箭也一起折断,那可就真的闹笑话了。
刘义真对待除刘义符以外的其余兄弟,会秉持着一个既用且防的态度,不至于跟曹魏一样,把他们圈禁起来当猪养,也不会像司马炎一样,悉数委以重权。
简单来说,刘义真的弟弟们可以帮他治理地方,甚至可以高居庙堂,商讨国家政策,但绝不允许他们把手伸到军队里面去。
不过,既然要用这些弟弟,就得与他们建立感情。
刘义真稍作犹豫,拱手道:“孩儿有一不情之请,斗胆面陈父亲。”
刘裕挑了挑眉:“何事?”
“孩儿希望父亲对待其余诸子,如视车儿(刘义隆),孩儿自会抚慰他们,如此,将来才敢放心任用。”
刘裕明白刘义真的意思,就是让自己唱白脸,当个严父,他来唱红脸,做个慈爱的兄长,如此弟弟们都会敬爱这位兄长。
朱元璋与朱标就是这么干的,每次朱元璋责罚儿子,朱标就会跳出来求情,所以朱标在兄弟中很有威望。
但刘裕不悦道:“我老矣,难道就不能享受天伦之乐?”
“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既得陇,复望蜀,他们得到了父亲的宠爱,就会想要获得更多,譬如孩儿,正是因为父亲宠爱我,使我生出了不该有的心思,所以兄长失位,兄弟失和。”
刘义真迎着刘裕的目光,他坦然道:“父亲欲得天伦之乐,这是人之常情,但也请体谅孩儿想要顾全手足之情的苦心。”
刘裕又一次沉默了。
究竟是他的天伦之乐重要,还是刘义真的手足之情重要,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
况且刘义真拿自身来举例,无疑是极具说服力的。
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刘裕根本没得选择,出于理性、感性考虑,他都只能让刘义真当世子,也必须让刘义真当世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