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9刘裕称公(4K,求订阅)
089刘裕称公(4K,求订阅) (第2/2页)但刘义康不同,他是宗室,而且权势滔天,不会有人只当他是忧心国事。
也难怪刘义隆听说此事后,就再也不复此前对刘义康的信任了。
不过在刘义真看来,刘义康其实算是通过了权力的考验,不管刘义康那句话到底是何含义,但他确实在刘义隆重病的情况下,没有过不轨的举动。
刘义真完全可以放心任用刘义康,让他和刘义隆一起成为自己政务上的帮手,等到自己感觉身体每况愈下之时,再找个由头将二人贬斥,命人严加监管。
尽管此举看上去有些薄情寡恩,但又何尝不是在保护他们,同时也是在保护自己的后嗣,等到后嗣稳定了局面,便可稍稍放开对二人的监管。
刘义真之所以先与刘义隆建立感情,是因为对方更容易被攻略。
并不是刘义真不重视刘义康。
今日四弟能来,刘义真大为欢喜,二人在一起叙旧情,忆往昔,刘义真也与他说起自己在关中的事迹。
黄昏时,刘义隆来找二哥,刘义真留二人在雨竹院一起用晚膳。
吃过晚饭,刘义隆是不打算走了,他还想与二哥一起睡,刘义真也索性留下刘义康。
夜里,兄弟三人共宿一榻,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刘裕听说此事,笑得满脸都是褶子。
次日,朝廷的使者再次带着恩旨与九锡来到了彭城。
上次刘裕不肯接受,是因为刘义真还没有回来,所以徐羡之在刘义真北上后,立马跟着派出了使者。
这件事情由不得他不积极。
在刘裕光复洛阳后,刘穆之没有及时送上九锡,刘裕为之大怒,派遣王弘讽旨朝廷,刘穆之因此愧惧成疾,所以病故。
这一次,刘裕不再推辞。
八月三日,刘裕于彭城接受宋公、九锡之命,领相国,总百揆,加扬州牧。
以徐州之彭城、沛、兰陵、下邳、淮阳、山阳、广陵、兖州之高平、鲁、泰山等十郡,建宋国,刘裕大赦宋国境内的死刑以下罪犯。
又尊继母萧氏为太妃,以太尉军谘祭酒孔靖为宋国尚书令,左长史王弘为仆射,领选,从事中郎傅亮、蔡廓为侍中,谢晦为右卫将军,右长史郑鲜之为奉常,行参军殷景仁为秘书郎。
当然,天下人最关注的还是世子之位的归属。
刘裕请封原豫章郡公世子刘义符为阳夏县公。
他没有让刘义符继承豫章郡公的爵位,这个爵位意义非凡,刘裕既然决定要易储,就不会给外界留下半点遐想的空间。
至于新的世子,在刘义符宣告出局以后,并无悬念。
原桂阳县公刘义真因为平定关中的功劳,而被立为宋国世子。
世子中庶子有五人,除王镇恶、沈田子、檀道济三人外,还有王仲德、张邵。
五位中庶子中,以王镇恶的地位最高。
尽管北伐后秦时,王仲德奉命都督前锋诸将,王镇恶、檀道济皆受他的节制,但实际指挥权却在王镇恶的手上。
如今王镇恶既是灭秦的首功之臣,又有辅佐刘义真全取雍州的功劳,刘裕麾下将领中,唯有新委任的相国府右司马朱龄石能与之相抗。
刘裕自己就是军头出身,所以在给刘义真搭建中庶子班底时,也格外的重视武将,而忽略文臣。
笼络了王镇恶、沈田子、檀道济、王仲德四员大将,足够刘义真在他百年之后稳住局面了。
至于张邵,则是五位中庶子里面唯一的文臣。
张邵是刘裕的心腹文臣之一,义熙九年(413年),刘义符以征虏将军开府,张邵受刘裕委派,为其录事参军,后又转任刘义符中军将军的谘议参军,领记室,处理机密。
刘裕北伐后秦时,以刘穆之、张邵辅佐刘义符留守建康。
张邵因刘裕年迈,担心刘裕死在北伐途中,曾问刘裕:尊业如此,苟有不讳,事将如何?
刘裕回答:此自委穆之及卿耳。
也就是把自己的后事托付给了刘穆之与张邵。
事实上,张邵敢于提出这个问题,就足以证明他在刘裕心中的地位。
刘裕称帝后,担心荆州强盛,威胁建康,所以分出荆南部分,设立湘州,以张邵为湘州刺史,所以徐羡之、谢晦等人废杀刘义符时,张邵远在荆南,鞭长莫及。
中庶子之中没有谢晦的位置,则是因为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当初刘裕最先找他商量易储,谢晦于刘义真而言,有定策之功,又是姻亲,根本不需要浪费一个中庶子的名额。
况且,谢晦为右卫将军,与左卫将军丁旿共同执掌宋国禁军,也不适宜担任刘义真的中庶子。
当天,刘裕向天子司马德宗上表谢恩,夜里,刘裕在曾经的豫章公府,如今的宋宫大宴文武群臣。
诸子除阳夏县公刘义符仍被禁足以外,都有出席。
世子刘义真坐在刘裕下首第一的席位,此时的他风光无限,很多人都在暗暗打量着他。
刘义隆、刘义康也是喜笑颜开,发自心底的为刘义真感到高兴。
尽管刘义真可以取代刘义符,但他的赫赫功勋,以及他受到的宠爱,都让其余诸弟生不出取而代之的心思。
尤其是刘义隆,他太清楚父亲对自己的观感了,哪怕大哥、二哥相继倒了,世子之位也不可能落到自己头上。
毕竟刘义隆又不是穿越者,哪能想到刘裕在时,一个个乖巧听话的辅政大臣,会在刘裕死后胆大妄为,真的杀死了刘义符、刘义真,迎立他为天子。
如今关爱自己的二哥成了宋国世子,瞧刘义隆那高兴劲,就好像坐在世子之位上的人是他自己一样。
刘义隆幕府中的王华、王昙首等人,此前同样听说了刘义真为了刘义隆而顶撞刘裕一事,他们也为此欣喜不已。
既然刘义真与刘义隆的感情很好,将来刘义真即位,也不会因为他们出自刘义隆的幕府而心生偏见。
如果可以选的话,这些人当然更愿意高居朝堂,而非作为藩王的属官。
尤其是出自琅琊王氏的王华、王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