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我,刷短视频,帝王集体破防了! > 第263章 尤其齐楚,国祚延续数百年,岂能一夕湮灭?

第263章 尤其齐楚,国祚延续数百年,岂能一夕湮灭?

第263章 尤其齐楚,国祚延续数百年,岂能一夕湮灭? (第1/2页)

若论武功,汉武帝无疑是横扫八荒的征服者。
  
  但若从政治制度来看,他更是世界前列的顶尖设计师!
  
  因为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这一段还属于帝制的初创时期,制度尚且稀少。
  
  始皇帝只是开创了雏形,而真正将其补足和完善的,却是刘彻。
  
  在政治上,他设立“内朝”,削弱相权,自此汉代丞相大多权力受限,朝纲实权逐渐落入大将军之手。
  
  直到后来,才有一位姓曹的权臣横空出世。
  
  他又创设察举制,这是科举的雏形,让百姓除了军功之外,第一次有了向上攀升的可能。
  
  推恩令,更被称为天下第一阳谋,巧妙地化解了藩王之患。
  
  在经济上,他实行盐铁官营,使其成为封建王朝最重要的财政支柱。
  
  又推行屯田均输、货币改革、白鹿皮币、平准缗钱等一系列措施。
  
  与此同时,丝绸之路被开辟,东西方从此迎来首次大规模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影响延续至今。
  
  在文化上,他颁布太初历,设立太学,建立乐府,独尊儒术,并提出君权神授。
  
  实际上,秦始皇统一六国,只完成了一半。
  
  另一半,则由刘彻彻底消化。
  
  始皇只是完成了政治统一,而文化与思想层面的融合,尚未实现。
  
  由于秦二世而亡,统一进程被迫中断。
  
  秦朝虽短暂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统一,但十五年即土崩瓦解。
  
  六国虽亡,其遗民与文化仍根深蒂固。
  
  尤其齐楚,国祚延续数百年,岂能一夕湮灭?
  
  因此秦只是“吃下”了六国,却并未完全消化。
  
  西汉初期,六国余脉依旧不绝,文景之世,甚至爆发七国之乱。
  
  直到汉武帝,他承继父辈的推恩令,让封国愈分愈细,终至彻底瓦解。
  
  史记中记载,汉文帝时,大臣们仍以“齐人”、“楚人”、“赵人”自称。
  
  而在汉武帝之后,尤其至汉魏时代,这些称呼逐渐被统一为“汉人”。
  
  造成这一转变的关键,就是一项备受争议却影响深远的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历来压制思想之举饱受诟病。
  
  然而,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其影响与秦始皇统一天下一样,堪称两千年来最深远的变革!
  
  西汉建国初,由于连年征战、经济困乏,几代帝王都奉行黄老无为,轻徭薄赋,与邻国尽量修好。
  
  百姓在和平环境中积累财富,造就“文景之治”的盛世。
  
  但过于强调文治,反而让国家积弱,宛如宋仁宗时期,文风昌盛,武备不足。
  
  汉武帝雄心勃勃,岂容文治偏安?
  
  更何况,南有南越,北有匈奴,河套之地尚未收复。
  
  要恢复始皇的雄风,首先必须统一思想!
  
  于是汉武帝下令禁止诸子百家流传,思想上只许一家独尊。
  
  此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合刘彻之意。
  
  董仲舒借儒家之名,却糅合法家精髓,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这一主张,将皇权合法性推至全新高度。
  
  自此,诞生了“天命”一词。
  
  皇权至上,不容挑战!
  
  帝王若喜,可封神明;若怒,便灭邪祠!
  
  这与当时西方宗教权力凌驾于君权之上,形成鲜明对比。
  
  董仲舒的另一大主张,是“大一统”。
  
  秦始皇虽统一六国,却未能完成思想整合,秦末农民起义即是明证。
  
  汉武帝则承接其志,推动彻底融合。
  
  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却过于粗暴,制度亦多漏洞。
  
  汉武帝在其基础上加以修正,拓展了制度功能。
  
  他不仅证明了这一制度的强大潜能,还亲自将其推向极限,哪怕险些使国家崩盘。
  
  但正因如此,后世皇帝明白了制度的边界与红线。
  
  此后,帝王们只需在此基础上不断升级改造,便可更从容地运用。
  
  有了红线标注,制度的容错率自然提高,运行起来也能更高效。
  
  这就好比是商鞅画出了蓝图,秦始皇打造了初代机,而汉武帝则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并亲自测试了它的极限。
  
  后来的帝王们,基本上就是在这台机器上做升级、改造与维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