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1章 “耿氏”一号雷
第一卷 第41章 “耿氏”一号雷 (第1/2页)后山,那个曾经幽静的秘密山洞,如今已经大变了模样。
在李云龙那不计成本的资源倾斜下,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热火朝天的“技术研发中心”。
山洞被拓宽了,里面用木板隔出了好几个独立的功能区:原料区、反应区、成品区……
赵刚,也以他惊人的效率,从全团一千多号人里,精挑细选出了十几个,识字、手巧、而且绝对可靠的战士,组成了独立团的第一支,“技术学徒队”。
此刻,技术科的“总部”,也就是那个最大的山洞里。
耿忠,正站在一块用木板搭起来的“讲台”前。
给他的第一批“学生”,上着,独立团历史上,第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军工技术课。
他的手里,拿着一颗,从靶场上捡回来的,“二踢脚”哑弹。
他的面前,坐着那十几个,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崇拜的年轻战士。
“同志们。”
耿忠的声音,平静而有力。
“今天,我们上的第一课,就是研究,这玩意儿。”
他晃了晃手里的手榴弹。
“在研究怎么让它变得更好之前,我们得先搞明白,它为什么,不行。”
他拿起工具,当着所有人的面,熟练地,将那颗手榴弹,给拆解开来。
露出了里面,填充得满满的,颗粒粗糙的,黑火药。
“我们看,这东西为什么不行?”
“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它肚子里的货,不行。”
他指着那些黑火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道。
“这玩意儿,叫黑火药。是我们老祖宗发明的,厉害吧?但它有两个致命的缺点。”
“第一,威力小。烧起来,大部分能量都变成了烟和光,真正用来炸的劲儿,没多少。”
“第二,烟大。你们都见过,这玩意儿一响,冒出一大股黑烟,不仅呛人,还容易暴露咱们自己的位置。”
学徒们听得连连点头,深以为然。
“所以。”
耿忠的语气,充满了自信。
“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给它,换芯!”
“换上咱们自己研制的,那种,没有烟,威力还比它大上十几倍的,新炸药!”
他指了指旁边,一个用油布盖着的,被严密看管的木箱。
那里面,装的,就是他这几天,带着两个老徒弟,冒着生命危险,赶制出来的,第一批,硝化棉!
“但是!”
耿忠话锋一转。
“光换了芯,还不够!”
他拿起那颗手榴弹,那光滑的,铸铁的外壳。
“你们再看,它的第二个问题,出在这个壳子上。”
他指着那厚实的,甚至有些笨重的铸铁弹体。
“你们觉得,这玩意儿,结实是好事还是坏事?”
一个学徒,想了想,回答道:“当然是好事啊!结实,才不容易坏!”
“错!”
耿忠摇了摇头。
“对于一颗手榴弹来说,太结实了,反而是坏事!”
他解释道。
“因为它太结实,太光滑了。爆炸的时候,里面的劲儿,没办法把它均匀地撕开。”
“最后的结果,往往就是,‘砰’的一声,把它炸成了两三块,或者四五块,大铁疙瘩。”
“这些铁疙瘩,飞得不远,数量还少,杀伤半径,小得可怜!”
“除非是,鬼子运气不好,被这铁疙瘩直接砸在脑门上,否则,根本起不到有效的杀伤作用!”
“这,就是浪费!”
……
一番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在场的学徒们,茅塞顿开。
他们第一次,从一种全新的,“科学”的角度,去审视自己手中,这件最熟悉的武器。
原来,这里面,还有这么多的门道!
“那……耿先生,我们该怎么办?”一个学徒,急切地问道。
“问得好。”
耿忠的嘴角,勾起了一抹微笑。
他知道,他已经成功地,在这群求知若渴的年轻人心中,种下了一颗,名为“科学”的种子。
他拿起一截木炭,在身后的木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
“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让这铁疙瘩,变得‘脆弱’一点。”
“我们要想办法,让它在爆炸的时候,能顺着我们给它规划好的路线,碎裂成成百上千块,锋利的,致命的小铁片!”
“这就好比……”
他打了一个极其生动的比方。
“一块完整的玻璃,你随便拿锤子一砸,它也就是裂成几大块。”
“但如果你,先用金刚钻,在上面,仔仔细细地,划好一道道格子。”
“你再轻轻一敲。”
“它就会,顺着你划好的那些格子,‘哗啦’一声,碎成一堆,整整齐齐的小方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