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线头还热着
第15章 线头还热着 (第2/2页)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试图从庞杂的民用、商用、军用线路图中,梳理出那条属于吴守业的“幽灵网络”。
赵婉华则负责对已有的磁带进行更深层次的修复和解析,试图从中找到吴守业构建网络时留下的技术指纹,比如特定的焊接手法可能产生的电流噪声,或是某种特定型号的放大器留下的独特频率。
江临风则把自己关在物证中心,一遍又一遍地听着那些磁带。
他不再仅仅关注其中的内容,而是开始倾听“内容之外”的东西——录音的间隔、磁带切换的空隙、背景噪音的微妙变化。
他试图在这些声音的缝隙中,理解吴守业的逻辑,他的行为模式,他的节奏。
三天后,金小霜有了初步发现。
她将从房东处得来的所有磁带的录制时间与地点,标注在电子地图上,形成了一个个红点。
这些红点密集地分布在1996年到2001年之间,地点多为城乡结合部的小卖部、路边饭店、招待所。
但从2002年开始,红点变得稀疏,并且位置开始向更偏远的乡镇转移,直至2005年后,地图上再无标记。
“江队,你看。”金小霜指着屏幕,“吴守业的行为模式在2001年底到2002年初,发生了一次明显的转变。之前的他,像一个‘拾荒者’,四处搜集散落的犯罪前奏。但从这之后,他的行为变得更有目的性,似乎不再随机拾取,而是开始……布局。”
江临风的目光落在地图上那片从2005年开始的巨大空白区,那里仿佛一个沉寂的黑洞。
一个关键问题浮现在他脑海:那些从档案馆失踪的、编号为“ZB-18”的磁带,它们的记录年份恰好是在这之后。
“老吴每月来换一次带子。”房东的话再次响起。
江临风意识到,老人提供的磁带,只是吴守业早期的“作品”。
那么,后期的呢?
那些更重要、更核心的“声音容器”,被他藏在了哪里?
他的视线缓缓移动,掠过地图上那些熟悉的地名:二道沟、清水塘、花都西站……最后,他的手指停在了一个叫“清明桥村”的地方。
这个地方在所有的案卷里都未曾出现,也不在任何已知的广播干线关键节点上。
但吴守业的巡线记录显示,从2006年到他2015年正式退休前的最后一次巡线,他每个季度都会去一次清明桥村。
记录上写的理由是“维护备用线路终端”,可根据金小霜的勘测,那里的所谓备用线路,早在九十年代末就已经彻底物理断开了。
一条断了十几年,没有任何信号功能的线路,吴守业却坚持去“维护”了近十年。
他去那里做什么?去听什么?还是……去安放什么?
那个被命名为“清明桥”的村落,像一个巨大的谜团,静静地卧在地图的边缘。
那里,或许藏着吴守业整个计划的最终章,也可能藏着他最后留下的“线头”。
江临风关掉投影,拿起外套。
窗外的风似乎更大了,吹得远处的山林发出沉闷的涛声。
他知道,不能再等了。
与其在图纸和数据里推演,不如亲自去走一趟。
他要去走一趟,沿着那条锈迹斑斑的线,去摸一摸那个滚烫的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