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别人家的孩子
第54章 别人家的孩子 (第2/2页)程立心这次终于侧头,回复了这位同僚:“殿下既言蒙堂知识幼稚,想来家学渊源,自是要考些超越蒙堂之识。”
“你!”
赵乘风连忙摆手,示意安静,从容回答道:“《昭礼》乃理想官制,《书子》实记周法。考古曾出'子禾子釜',其容积恰合五家共耕之需,可证'轨'为周制特称,'比'乃昭制通名。“
程立心闻言不惊,镇北王府什么地方,殿下既敢口出狂言,自会有些真材实料。
他随手一拿起一排桌上竹简,问了个更过分的问题:“《圣人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言'澹台灭明南游至江',然《史记·弟子列传》无此载,尔谓此章真伪?”
赵乘风略一思索:“注本《家语》已疑为伪书。今考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其'君子南面'之说与澹台子羽'行不由径'相契,可知大昭成国前时确有澹台氏南传儒学,然细节或经昭人增饰。”
间外教习们闻言无人不惊,有人甚至拍手叫好,为世子加油鼓劲。
倒是程立心不忙不慌,继续考校。
赵乘风自幼看书极多,又爱思考,再加不断爆体后,记忆力方面也远超常人,竟是做到了对答如流。
于是,两人一问一答间,由于速度太过,有了些唇枪齿剑互不相让的意思,倒是本来渐渐剑拔弩张的气氛竟渐渐消解。
这主要源于世子回答时虽快,但语调平和。
连续答题后,程立心也不自觉的面容缓和了不少,语调之中没了针锋之意。
如此这般一炷香的时间后,程立心对世子学识已有认知,老脸不再严肃,竟出现了些许快意:“最后一个问题,《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然《庸》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岂非道兼形上形下?”
赵乘风回:“譬如砚台:石质为器(形下),发墨之理为道(形上)。《庸》所谓'不离',正谓道器一体,如墨存石中。”
程立心拍案,实在忍不住又问了句:“妙喻!若以此解《系辞》'仁者见之谓之仁',当如何?”
间外有人喊道:“臭不要脸,不是说最后一个问题?怎么又问!”
赵乘风却一笑:“犹观此砚:匠人见其雕工(仁),商贾计其价值(智),各得一端,而全体自在。“
程立心品其意,竟不觉摇头击掌,引得间外此时已经围满的人群也跟其动作。
掌声间歇后,他道:“蒙堂所讲之识如此看来对殿下却有些幼稚了,乘风你却有堂上小憩资格。”
赵乘风却否定:“先生莫要妄语,错就是错,对就是对,学生若非控制不住,自是不会再睡的。”
程立心闻言心中感慨所致晃起了头。
完全明白世子殿下此番并非刻意摆弄,只是有理说理,也知错认错,认得规矩,不拿身份压人不说,还如此平易近人,再加上身负学识...
不得不说,北境后继有人,程先生此时老怀安慰。
“既如此,我们就按规矩走。”
“如此甚好。”
言罢二人起身,在一片瞩目之下回到了蒙堂之外。
程立心自是回堂授课。
赵乘风则站在了堂外,按规矩自然就是受罚。
于是摇铃再响,世子殿下又成了天戈院一景。
有学院师兄远远高呼:“殿下,咋又出来站着了,是院里风景好吗?”
饶是赵乘风两世为人,被三次罚站终究小脸有点挂不住,他双手一摊,气急但不败坏:“春困懂吗?春困!”
那师兄哈哈一笑:“殿下,不瞒你说,我不止春困,还秋乏、夏盹、冬眠。”
堂歇间这天戈院上下楼阁,书廊中的众学子们闻言,乐不可支者有,感同身受者也存,一时间欢声笑语,气氛好不融洽。
倒是身后摇铃声响并未歇的身后蒙堂此时传来了程立心的怒喝。
不知是谁犯了错,也不知事情原委,只闻得先生恨铁不成钢的一句:
“你看看人家赵乘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