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是你自己写的么(感谢打赏,求月票)
第六十一章 是你自己写的么(感谢打赏,求月票) (第2/2页)抬头看向许成军,道:“你在《谷仓》里写许老栓熔钥匙铸犁铧,说‘铜水漫过刻痕时,像把旧账全浇成了新苗’。这句子里的‘通变’之意,倒与你论文里谈的‘古典转化’暗合。”
许成军刚要应声,他却摆手示意继续,目光落在手稿中。
“章培横说你‘未见原作,难断深浅’,我倒觉得,这《谷仓》字字都踩着土地的脉搏,有文学该有的样子。”
“我来的早就先考校你一下,别紧张,不是面试,当聊天就好。”
我能当是聊天?
领导找你说聊天你敢信?
许成军听着,连忙正了正神色,就听朱老语意悠长的道:
“小许同志,你论文里说‘传统文论是活的创作方法论’,刘彦和在《文心雕龙・通变》里讲‘通则不乏,变则其久’,这‘通’与‘变’原是论文章代变之理。可如今不少人要么把古典当故纸堆,要么脱了根去学洋法。你既在《谷仓》里写活了乡土,又在论文里谈‘转化’,那我倒要问你:当下的文学创作,该怎么‘通’古典文论的根,又该怎么‘变’出时代的新骨血?”
朱老问的很妙。
一是妙在回应许成军论文焦点,问题直击时代困境,自带批判锋芒。
1979年的文学界刚从“工具论”中解脱,亟需重建“文学本体论”,而朱东润的提问本质是在说:“理论不能悬空,必须能解释创作;创作不能无根,必须能呼应传统。
这位今年83岁的老人真的有通透之心和时代视野。
同时,这一问也直接能问出许成军的底来。
你是不是自己写的,我还听不出来?
二是妙在考校的许成军的是“视野”而非“知识”,暗藏期许。
期在哪里?
又许在哪里?
许成军也看出朱老的良苦用心,思考半分钟,也就朗声答道:
“朱教授,学生斗胆以为,这‘通’不是抱守古人的字句,而是接住古典文论里‘为文立心’的根本。刘勰说‘文以载道’,这‘道’从来不是死理。”
“在《诗经》里是‘七月流火’的民生,在杜甫诗里是‘朱门酒肉臭’的忧思,到了今天,就该是脚下土地的呼吸、百姓日子的新声。就像《谷仓》里许老栓熔钥匙铸犁铧,他没学过《考工记》,却懂‘器以载用’的理,这就是‘通’了古人‘制器尚用’的根,通的是对生活的诚意。”
说到这,朱教授微微颔首,浑浊的目光里带了几分满意。
“而这‘变’,更不是丢了本去学新奇。刘彦和说‘变则其久’,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精神。古人写‘采菊东篱下’是隐逸,今天写‘田埂上的塑料膜映着霞光’就不是诗意吗?”
“我在《谷仓》里写‘铜水漫过刻痕’那句,学生想的正是:旧钥匙的刻痕是老辈的日子,新犁铧的锋芒是改革的希望,就像传统文论里的‘比兴’‘通变’,不必再套‘香草美人’的旧壳,却能在‘熔旧铸新’的故事里活过来。”
“因此,学生以为,古典文论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它该是作家手里的犁。”
“就像许老栓的犁铧,要在当下的土地里翻出新土,种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庄稼。这大概就是‘通’其魂、‘变’其形,让老祖宗的智慧跟着日子一起长。”
寥寥几句话,其实就概括出了后世“寻根文学”的雏形。
在朱东润看来,许成军答的妙极了。
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