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但无能
第42章 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但无能 (第1/2页)赵光义说出来了,他那流传千古的名言。
而在德不在险这句话说出来之后,他的脑海当中一片清明,一下子就找到了思路。
接连开口道:“官家,安天下在德不在险。
尧舜之时,都城在蒲坂,周朝后面在洛邑。
可结果呢,舜举兵伐三苗,武王举兵伐纣,建立八百年之天下。
至今还在传唱尧舜之仁德,周朝之礼法。
这是因为他们的都城险峻吗?不是,是因为他们的德。
秦占据关中之地,拥八百里秦川,有崤函之固,可结果却二世而亡。
晋朝定都洛阳,也迅速腐朽。
这些都是前车之鉴,皇兄不可不察。
所以臣弟说,安天下在德不在险,不必迁都。”
一番话说完,赵光义顿时觉得舒服了。
虽然他站出来反对自己皇兄迁都洛阳,最根本的原因,是一旦迁都必然让自己经营的势力,受到沉重的打击,全是为了自己着想。
可在说出了这么一个理由之后,他都觉得自己被说服了,自己所言太有道理了。
孟子不就说过吗?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只要勤修道德,那么定都在汴梁这里就是安全的,不用担心汴梁这里无险可守。
依靠山溪之险来安天下,才是最下成。
提高治理水平,提高道德,以德来治天下,经营国度,那才是无往而不利。
只要得够做到这些,那汴梁就固若金汤,谁都打不动,破不了!
再说,今后领兵北征,把幽云十六州收过来,再把辽国打到灭亡,北方没了威胁。
那这山溪之险不就回来了吗?
以幽云十六州为屏障,阻拦北面之人南下,岂不要远比以洛阳周边的山川为屏障,要好上太多太多?
自己兄长,当真不行,没有一点儿雄心壮志。
差自己可差远了!
这样的人,竟还一直占据皇位,不知退位。
若自己当皇帝,早就平了天下,收了幽云十六州。
就连辽国也能将他们打得落荒而逃,让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抱怨!
哪里还用想着憋憋屈屈的去迁都,畏惧辽人如虎?
在德不在险?
好一个再德不在险!
听到自己家三弟所说的这话后,赵匡胤差点儿要被气笑了
这说的是什么狗屁话?
既然在德不在险,那干嘛还要用十多万禁军常年驻守汴梁?
只靠德有用的话,那还要军队做什么?
今后辽人南下,围了国都,拿脑袋去给辽人的刀,好好的去说你的德吧!
不知能不能用德将对方给感化,让对方落荒而逃!
尤其是看到他讲出这话后,还一副理所当然,理直气壮,认为他说的很对的模样。
就更加让赵匡胤窝火,气的肋叉疼。
之前的时候,怎么就没有发现自己这个三弟,这般不行呢?
亏以往自己还觉得,在很多事情上,他是远远超过日新的。
现在看来,自己是想多了。
在这打仗等事情上,他完完全全就是狗屁不通!
忍不住便想要出声呵斥,但随后想起李成所说,北汉被灭掉,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复,再来算算时间,和三弟的年龄。
那么很有可能,都是三弟当皇帝时做到的。
就又将这样的心思给按了下了。
或许,他在此时说出这样的一番话,并不全是无能。
更多的只是想要找理由来反对自己迁都,免得让他的势力受损,元气大伤。
嗯,肯定是这样。
不然一个身份地位如此之高,跟着自己从乱世当中走过来的人,该有多蠢,才能说出这话,并认同这话?
“官家,晋王殿下说的对,在德不在险。
无数例子也早已证明,若朝廷无德,便是占据天险,也同样免不了二世而亡,没什么好下场!”
卢多逊在晋王开口之后,第一个站出来对于赵光义进行支持,反对迁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