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0 章 教育改革
第 230 章 教育改革 (第1/2页)启蒙学堂的师资主要来自两部分。
一部分是现代教育团队的老师,负责制定教学计划、培训当地教师。
另一部分是从大明新学馆毕业的优秀学生,他们熟悉大明的语言与风俗,更能与孩子们沟通。
教材则是教育团队专门编写的《大明启蒙读本》。
内容通俗易懂,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为切入点。
比如“日、月、水、火”等汉字,搭配简单的图画。
算术则从数数,加减开始,结合买卖粮食、布料等实际场景,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
为了鼓励百姓送孩子入学,陈林还争取到了朱元璋的支持。
规定凡送子女入学的家庭,可免除部分赋税。
孩子在学堂表现优异者,还能获得粮食奖励。
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不少以往连饭都吃不饱的贫困家庭,也愿意送孩子去学堂
他们觉得,就算孩子将来不能当官,识几个字、会算几笔账,也能更好地谋生。
短短半年时间,应天府就开设了两百多所启蒙学堂,招收学生近万名。
在学堂里,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识字、算术,还接触到了地球是圆的,太阳比月亮大等新奇的知识
这些知识虽然看似与生活无关,却在潜移默化中打破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为思想启蒙埋下了种子。
有了基础的启蒙教育,朱元璋还在北平、四川、湖广等地设立了专业技术学堂。
扩大新学的范围,渐渐向全国扩展。
主要分为农业学堂,工业学堂,医疗学堂,行政学堂四类,专门培养各类实用人才。
农业学堂由现代农业专家授课,教授土壤改良,作物育种,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学员主要来自农村的青壮年。
他们熟悉农业生产,学会新知识后,能更快地在农村推广。
学堂还配备了试验田,学员可以亲自参与种植试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
工业学堂则教授机械原理,金属冶炼,设备维修等知识,学员主要是各地的工匠与大明新学馆的毕业生。
学堂里安装了简易的机械模型与蒸汽机部件,学员可以亲手拆卸、组装,熟悉机器的构造与运作原理。
不少学员在毕业后,都进入了采矿、冶炼、纺织等工坊,成为了技术骨干。
医疗学堂由现代医护人员授课,教授基础解剖学,常见疾病诊断,急救方法,卫生防疫等知识。
学员主要是各地的郎中与愿意从事医疗工作的年轻人。
学堂里还设立了实习诊所,学员可以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为百姓看病。
这不仅提高了学员的实践能力,还为大明百姓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行政学堂则教授政务处理流程,账目管理,百姓沟通技巧等知识。
学员主要是各地的基层官员,与大明新学馆的行政专业毕业生。
学堂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结合大兴县行政改革的实例,讲解如何制定工作计划、如何处理百姓纠纷、如何统计户籍税收。
这些知识让基层官员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