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5 章 重回现代
第 245 章 重回现代 (第1/2页)时间回到郑和船队出发的当天。
部分现代科研技术人员,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没必要再留在大明。
“陈大人,我们几个商量好了,该回去了。”
周明的语气里带着一丝疲惫,却更多的是释然。
他身后的十余名科研技术人员,眼底都映着一年多来在大明土地上留下的成果,那是比任何勋章都更珍贵的印记。
陈林没有立刻回答,只是转头望向不远处的句容铁路线。
清晨的阳光洒在铁轨上,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一辆蒸汽机车正喷吐着白雾,拖着两节装满铁矿石的车厢缓缓驶过,车轮与铁轨摩擦的“哐当”声,像是在为这个古老的时代敲打着新的节拍。
那是他们用现代图纸结合大明工匠手艺造出来的第一台机车,从最初的零件打磨到轨道铺设,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
“再看看高炉?”
陈林忽然开口,周明愣了一下,随即点头。
两人沿着田埂向东北方向的钢铁厂区走去,沿途的农夫们已经习惯了这座冒着黑烟的“怪物”。
四座高达十二米的高炉并排矗立,炉体上的耐火砖是用现代配方改良的黏土烧制而成,烟囱里飘出的烟尘虽带着工业的气息,却让周边村镇的铁匠们再也不用为铁器短缺发愁。
负责高炉运营的大明工匠李铁柱正蹲在炉前,用一根长长的铁钎探查炉温,看到陈林和周明,立刻起身拱手:“先生们来得正好,今早这炉钢刚出,您看这成色!”
一段漆黑的钢锭被抬了过来,冷却后表面光滑,用锤子敲打,发出清脆的声响。
周明蹲下身,用手指拂过钢锭表面,眼中满是欣慰:“这硬度已经达到二战时期的低碳钢标准,用来造铁轨、机车零件完全够用。
李师傅,你们现在能独立把控炉温、调整铁矿石配比了?”
李铁柱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用力点头:“多亏先生们教的‘温度计’和‘配料表’,现在我们六个徒弟都能独当一面,就算没有先生们在,每月出钢量也能稳定在五十吨以上。
后续要在武昌、太远建的新高炉,图纸我们都吃透了,就等朝廷批下来的匠人班子到位。”
听到这话,周明转头看向陈林,眼神里的坚定更甚:“你看,陈大人,这里已经不需要我们了。
工匠们的水平足以支撑蒸汽革命的推进,接下来的全国铁路网规划,我们留下的图纸和计算公式也够用。
唯一的难题,就是要在长江上建铁路桥,需要大型打桩机、钢缆这些设备,大明现有的手艺根本造不出来,必须从现代运过来。”
陈林知道周明说的是实话,这一年多来,系统为了维持科研人员在大明的存在,资金已经消耗过半,即便还能支撑个一年半载,也不符合“让大明自主发展”的初衷。
陈林深吸一口气,“行,那诸位联系下想回现代的人员,今天晚上我们就回现代。”
晚上,所有人集中在一起。
这次,陈林没有让朱元璋亲自操刀,而是选择了从安南前线回来的徐达动手。
国公嘛,是仅次于皇帝的地位。
虽然他现在钱多的花不完,但苍蝇腿也是肉,咱不能浪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