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6 章 大力支持
第 246 章 大力支持 (第2/2页)“这个简单。”
农业部的代表立刻接话:“我们已经准备了10吨杂交水稻种子和5吨高产小麦种子,都是适应温带、亚热带气候的品种。
还配了种植手册,教他们育秧、施肥的技术。
另外,还带了一些蔬菜种子,比如番茄、土豆,这些作物产量高,能补充维生素,减少饥荒的风险。”
接下来的两天,陈林跟着秦正等人去了装备仓库和科研基地,亲自检查了每一台设备和每一件装备。
在枪械仓库里,他拿起一支半自动步枪,拉了拉枪栓,手感顺滑,枪口的准星清晰,试射时的后坐力也在可控范围内,完全适合大明的士兵使用。
在铁路设备基地,工程师们现场演示了打桩机的操作,巨大的钢锤在液压系统的带动下,一下就能将几十厘米粗的钢桩砸进地下,陈林仿佛已经看到了长江上的桥墩拔地而起的场景。
出发前的晚上,秦正单独找了陈林,递给了他一个加密U盘:“这里面是我们整理的现代工业体系资料,从采矿、冶炼到机械制造、电力生产,都有详细的图纸和技术参数。
等大明的钢铁产量上去了,铁路网成型了,你可以逐步把这些资料交给他们。
不用急,一步一步来,别让这个时代承受不了太快的变革。”
陈林接过U盘,紧紧握在手里,他知道这份资料的分量。
这是现代文明对古代文明的馈赠,也是大明走向强盛的基石。
“明白。”
他郑重地说:“我会看着大明一步步走稳,不辜负大家的付出。”
第二天清晨,在京都科研院的传送室内,200名新的科研人员已经整装待发,他们身边堆满了设备、材料和装备。
眼前的场景瞬间切换。
不再是现代的钢筋水泥建筑,而是他设在钢厂外的空地。
这时,负责桥梁工程的工程师张磊走到陈林身边,指着远处的长江方向。
“陈大人,我们明天就去长江边勘察地形,先确定桥位,然后用打桩机打桥墩。
争取两年内把桥墩建好,四年内让铁路通到长江南岸!”
陈林点点头,望向长江的方向,晨光中,江水滚滚东流,仿佛在等待着钢铁桥梁的跨越。
洪武十六年夏,应天府的秦淮河畔刚褪去最后一丝料峭寒意,城南郊野却已炸开比惊蛰更震耳的声响。
陈林身着改良过的短褐,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身旁几位头戴护目镜、手持图纸的现代工程专家正低声核对数据。
高台之下,数百名民夫围着一截丈许长的铁轨议论纷纷,那泛着冷光的钢铁造物在阳光下格外刺眼,与周遭的夯土、木架格格不入。
“这‘铁条’当真能驮着万斤货物跑?”负责督工的工部侍郎赵渊搓着手,眼神里满是怀疑。
他前几日还跟同僚吐槽,说陈林带的这些“怪人”拿着“鬼画符”般的图纸,要在平地上铺“铁疙瘩”,莫不是中了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