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炼钢炉改造
第7章 炼钢炉改造 (第1/2页)1949年9月12日凌晨三点,奉天兵工厂总工程师办公室的煤油灯还亮着。陈樾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把最后一张设计图纸卷好。桌上的茶缸里,浓茶已经凉透,表面结了一层薄薄的茶膜。
"氧气顶吹转炉..."陈樾喃喃自语,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系统知识库里,奥地利林茨钢厂刚刚研发的这项新技术被他"偷"了回来。在原世界线里,这项技术要到1952年才会问世,而现在,它将提前三年在夏国东北落地生根。
窗外传来早起的工人们洗漱的声响。陈樾推开窗户,深秋的寒风夹着煤烟味扑面而来。远处铸造车间那台老式炼钢炉正冒着黑烟——就是那台月产只有50吨的老古董,即将被他亲手送进历史博物馆。
"陈总工,您又一宿没睡?"厂部通讯员小王端着早饭推门进来,看见满地的图纸吓了一跳,"哎哟,这得画了多少张啊!"
陈樾接过热腾腾的玉米面窝头和咸菜,三口两口就吞了下去:"小王,通知各车间主任和厂领导,上午九点紧急会议。"
小王犹豫道:"可是今天原定是设备检修日..."
"就说关系到全厂生死存亡。"陈樾擦了擦手上的油渍,眼睛里闪着异样的光彩。
上午九点整,会议室里烟雾缭绕。二十几个老烟枪把房间熏得跟桑拿房似的。陈樾一进门就被呛得咳嗽起来,赵厂长赶紧掐灭了烟头。
"各位,"陈樾直接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我提议把厂里唯一的炼钢炉拆了。"
这句话像颗炸弹,会议室瞬间炸开了锅。
"什么?疯了吧!""拆了炼钢炉咱们拿什么造枪管?""到底是洋学生,不晓得轻重!"
铸造车间主任老李直接拍桌子站起来:"陈总工,我敬你是专家,可这话太不靠谱!那炉子再破也是咱的命根子!"
陈樾不慌不忙,在黑板上画了个简单的示意图:"我要建的是这个——氧气顶吹转炉。日产量300吨,是现在产量的180倍。"
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只剩下此起彼伏的倒吸冷气声。
"多、多少?"赵厂长结巴了,"三百吨?一天?"
"理论上最高能达到400吨。"陈樾敲了敲黑板,"而且钢水质量更好,硫磷含量更低,特别适合做枪管和炮管。"
技术科长老刘推了推眼镜:"陈总工,我在倭国留学时见过平炉、电炉,可从没听说过什么氧气顶吹...这技术靠谱吗?"
"奥地利人已经在试验了。"陈樾撒了个善意的谎言,"我在麻省理工的导师参与了设计。"实际上,此刻奥地利的实验炉恐怕还没完成图纸呢。
争论持续了整整一上午。支持陈樾的只有赵厂长等少数几人,大部分干部都强烈反对。最后,赵厂长一锤定音:"这样,陈总工把详细方案拿出来,咱们请军区工业部的专家来评估。行就干,不行就当没这回事!"
散会后,陈樾拉住赵厂长:"老赵,我需要你的支持。"
赵厂长掏出一包"大生产"香烟,递给陈樾一支:"陈总工,我不是不信你。可万一失败了,全厂几千号人得喝西北风啊!"
陈樾没接烟,而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照片——那是他在鹰酱国"发病"期间偷偷拍摄的福特汽车厂炼钢车间。
"这是鹰酱国人的转炉车间。"陈樾指着照片上高耸的设备,"我们造的会比这个更先进。"
赵厂长盯着照片看了足足一分钟,突然把烟往地上一摔:"他娘的,干了!大不了老子带队去要饭!"
三天后,军区派来的专家组到了。领头的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冶金专家,戴着厚厚的眼镜。他看完陈樾的设计图后,手一直发抖。
"这、这设计太超前了..."老专家推了推眼镜,"但理论上完全可行!小陈啊,你是从哪学来的这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