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白象反扑2
第98章 白象反扑2 (第2/2页)六架歼1战机立即从野战机场升空拦截。这些采用后掠翼设计的战斗机虽然外形不如白象的飞机时髦,但在系统优化过的发动机推动下,机动性出奇的好。飞行员赵卫国感觉到熟悉的推背感,战机像离弦之箭般刺破云层。
空战在海拔4000米的高空展开。白象飞行员显然训练不足,编队很快就被打乱。一架F-104试图用速度摆脱追击,却被歼1咬住尾巴。赵卫国听到耳机里火控系统的锁定提示音,沉稳地按下发射钮。两发空对空导弹拖着白烟扑向目标,将F-104炸成火球,燃烧的残骸旋转着坠向地面。
"看我的!"赵卫国猛拉操纵杆,歼1几乎垂直爬升,过载让他的视野边缘发黑。在顶点一个漂亮的滚转后,他正好咬住一架米格-21的六点钟方向。那架米格-21的飞行员显然慌了神,做出了个致命的错误动作——减速转弯。赵卫国几乎能想象到对方飞行员惊恐的表情,他冷静地完成锁定,导弹呼啸而出,将米格-21的尾部炸得粉碎。白象飞行员弹射逃生,降落伞在晨光中缓缓飘落,像朵白色蒲公英。
到中午时分,白象已经损失了七架战机,而兔子只损失了两架歼1。制空权彻底落入了兔子手中。地面上,白象的装甲部队失去了空中掩护,像没头苍蝇一样乱窜。
6月22日凌晨,战局出现决定性转折。
十二支兔子特种小队趁着夜色渗透到白象后方。这些小队每队只有8-10人,却装备了最新式的单兵电台和反坦克武器。他们像一把把尖刀,精准地插向白象的补给线和指挥节点。特种兵老周的小队穿着仿制白象军服的伪装服,悄无声息地摸到了一个炮兵观察所附近。
"A组到位,发现敌炮兵指挥所。"老周趴在草丛中,望远镜里是一顶伪装得很好的大帐篷,天线林立,"确认是旅级指挥部。门口有两个哨兵,东侧有辆吉普车,发动机还热着。"
"B组也到位了,发现弹药堆积点。"电台里传来另一个小队的声音,伴随着轻微的电流杂音,"至少二十车炮弹,守卫约一个排。"
老周看了看夜光表,表面泛着微弱的绿光:"按计划,五分钟后同时行动。"他做了个手势,队员们默契地分散开来,消音手枪和匕首已经准备就绪。
五分钟后,三发红色信号弹升空,在夜空中划出明亮的轨迹。老周的小队立即开火,40毫米火箭筒直接命中指挥帐篷。爆炸的冲击波将帐篷撕成碎片,里面的人影在火光中扭曲倒地。几乎同时,远处的弹药堆积点也发生剧烈爆炸,冲天的火光照亮了半边天空,燃烧的弹片像烟花一样四散飞溅。
白象前线部队顿时乱成一团。失去了指挥和补给,许多部队开始自发后撤。兔子趁机发动全线反击,猫猫车部队像猎豹一样追击溃逃的白象装甲部队。老李的猫猫车追上一辆抛锚的T-55,从侧面一发入魂,看着敌坦克炮塔被炸飞的瞬间,他忍不住吹了声口哨。
6月28日,西里古里走廊战役迎来高潮。
兔子一支火箭炮小队冒险穿插到距离前线仅5公里的位置。八门107毫米火箭炮在树林中展开,炮手们快速计算着射击诸元。队长老郑用望远镜观察着目标——一处伪装成民房的白象指挥中心,天线从烟囱里伸出来,门口停着几辆参谋车。
"全连齐射!"老郑一声令下,火箭弹呼啸着飞出,像一群复仇的黄蜂扑向目标。爆炸的火光中,白象的军旗被炸飞上了天,燃烧的碎片飘散在晨风中。
"命中目标!"观察员激动地报告,"确认击毙至少两名将官!看到有人抬着金色肩章的尸体出来!"
这个消息像野火一样在前线蔓延。白象士兵的士气彻底崩溃,成建制的部队开始丢盔弃甲地逃跑。兔子军队趁机推进,在一天内向前推进了20公里,几乎切断了整个西里古里走廊。沿途到处都是白象丢弃的装备:烧焦的坦克、翻倒的卡车、散落的弹药箱...几个兔子士兵正在检查一辆完好的M113,发现里面还有没吃完的咖喱饭。
6月30日,克什米尔战场的白象部队也撑不住了。
在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和装备后,残余的白象军队开始向实际控制线以南撤退。兔子军队没有追击,而是按照命令巩固现有阵地,修筑防御工事。工兵们忙着埋设地雷、架设铁丝网,炊事班在战壕里支起大锅,炖肉的香气飘散在阵地上空。
傍晚,陈樾站在刚占领的白象指挥所里,翻看着缴获的文件。桌上还放着半杯没喝完的茶,茶叶已经沉底,水面上浮着一层灰。墙上挂着大幅作战地图,上面用红蓝铅笔标注的箭头和防线现在看起来格外讽刺。角落里堆着几个空酒瓶,看来白象的指挥官们也没少借酒浇愁。
"看这个。"张军长递过来一份电报,纸张边缘还带着血迹,"白象请求停火,愿意回到谈判桌前。这次连'严正抗议'都不说了,直接认怂。"
陈樾扫了一眼电报内容,嘴角微微上扬:"这次他们应该会老实点了。"他注意到电报上的时间戳是两小时前,"看来传令兵跑得挺快啊。"
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战场上。燃烧的坦克残骸还在冒烟,远处有几只乌鸦在盘旋。更远的地方,兔子士兵们正在竖立新的界碑,锤子敲打石头的声音在寂静的战场上格外清脆。一个年轻的士兵抱着枪坐在弹箱上,正给家里写信,脸上还带着硝烟熏黑的痕迹。
陈樾从兜里掏出笔记本,牛皮封面已经有些磨损。他在最新一页写下:"1963年6月30日,白象的第二次反扑以惨败告终。事实证明,再先进的武器也弥补不了战术和士气的差距。"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记录下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写完最后一个字,他合上笔记本,封面发出轻微的声响。远处传来士兵们的歌声,那是一首关于家乡的老调子,在硝烟散尽的战场上显得格外动人。更远处,一轮满月正从山脊上升起,银光照亮了这片刚刚经历战火洗礼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