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光刻胶
第109章 光刻胶 (第2/2页)离开前,陈樾"不小心"碰倒了一个烧杯,趁机扫描了工作台上的所有笔记和配方。系统提示音在脑海中响起:"光刻胶制备工艺已完整收录。"烧杯里的液体洒在水泥地面上,立刻冒出一串细小的气泡。
6月15日,一场特别的联席会议在化学所礼堂召开。墙上挂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横幅,浆糊还没干透,散发出一股小麦的清香。下面坐着二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化工专家,有人不停地用笔记本扇风,空气中飘散着汗水和风油精混合的味道。
陈樾站在黑板前,正在讲解改良后的工艺流程,粉笔灰落在他的中山装袖口上。"我们可以先用活性炭吸附法提纯原料..."他的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个反应釜的示意图,粉尘在阳光中飞舞,像一场微型雪暴。
突然,后排一位戴眼镜的老专家激动地站起来,膝盖撞翻了搪瓷缸子,茶水洒了一地:"这个温度控制方法妙啊!我怎么就没想到?"他的声音因为兴奋而有些尖锐,引得窗外树上的麻雀都扑棱棱飞走了。
会议一直开到深夜。散会时,陈樾注意到赵所长偷偷把半块硬馒头塞给了一个年轻助手——原来为了赶这个会,很多人都没吃晚饭。走廊上的电灯泡因为电压不稳而忽明忽暗,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8月15日,化学所的中试车间里人头攒动。最后一批样品正在接受检测,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连平时最吵闹的通风扇似乎都安静了下来。当检测员举起大拇指时,整个车间爆发出欢呼声,有人把安全帽抛向了空中。赵所长激动得老泪纵横,把检测报告紧紧抱在胸前,像抱着刚出生的孙子,报告纸都被攥出了褶皱。
"感光度提高50%,分辨率达到2微米!"检测员的声音有些颤抖。他手中的样品在灯光下泛着均匀的淡黄色光泽,像一块上等的琥珀,透过光线能看到里面细密的分子结构。
8月20日,一座废弃的化工厂焕发了新生。工人们正在粉刷厂房外墙,油漆刷子刮过砖面发出沙沙的声响。有个小伙子不小心把红漆溅到了崭新的厂牌上,急得直跺脚,解放鞋底沾满了红色的漆点。陈樾和赵所长站在大门口,看着"四九城光刻胶厂"几个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油漆还没干透,散发着刺鼻的气味。
"老赵,这批设备调试得怎么样了?"陈樾问道,顺手帮老所长拍掉白大褂上的石灰粉。老赵的白大褂口袋里插着一支钢笔,墨水已经漏了,染蓝了口袋的一角。
赵所长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露出几颗发黄的牙齿:"比预计快多了!多亏了你设计的那个自动控温系统。"他指着车间里崭新的反应釜,几个工人正在小心翼翼地校准仪表,有人趴在设备底部调整螺丝,后背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
10月20日,第一桶国产光刻胶正式下线。深褐色的液体在不锈钢桶中荡漾,散发出淡淡的松香味,像陈年的葡萄酒一样醇厚。包装车间里,女工们正在往桶身上贴标签,有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偷偷用手指蘸了一点,惊叹道:"比雪花膏还细腻!"她的指尖立刻染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
12月初,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新加坡下了第一笔海外订单。外贸部的同志拿着电报一路小跑进陈樾的办公室,激动得语无伦次:"陈总,咱们的光刻胶...卖出去了!"电报纸被他攥得皱巴巴的,上面的英文地址还沾着汗水。
陈樾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工厂冒出的袅袅白烟。他想起半年前那个濒临停产的危机时刻,如今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还能出口创汇。一阵寒风吹过,却让人感觉格外温暖——这是属于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春天。窗玻璃上结了一层薄霜,他用手指在上面无意识地画了一个小小的五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