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集成电路中心
第114章 集成电路中心 (第2/2页)陈樾从图纸堆中抬起头,眼镜片上反射着台灯的光芒:"再给我三天时间。"他的声音平静而坚定,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像是在打摩尔斯电码。桌上摆着一个奇怪的装置,几十根细如发丝的导线连接着几个微型电路板,指示灯有规律地闪烁着绿光。
三天后的码头上,"长春号"驱逐舰的雷达天线缓缓转动,崭新的控制模块在舰桥内安静地工作着,再也没有电子管发出的嗡嗡声和热量。刘参谋难以置信地看着清晰的雷达屏幕,上面连海鸟的轨迹都显示得一清二楚。
"神了!"他重重地拍了下控制台,结果触动了警报系统,刺耳的警铃声顿时响彻全舰,吓得甲板上的水兵差点跳海。陈樾忍不住笑出声来,笑声淹没在警报声中,只有站在他身边的大副看到了他上扬的嘴角。
七月的四九城热得像蒸笼。研究中心的空调房里,来自导弹部队的专家们正围着一张图纸争论不休。桌上的烟灰缸已经堆满了烟头,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烟草味。
"红旗-2的制导系统要是换成集成电路,可靠性怎么保证?"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专家拍着桌子说道,震得茶杯里的水荡起一圈圈涟漪。他的衬衫袖口已经磨出了毛边,但领口的军衔却擦得锃亮。
陈樾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保险柜里取出一个金属盒子。打开后,里面整齐排列着二十枚邮票大小的电路板:"这是经过极端环境测试的样品,从零下50度到零上80度,湿度100%,振动频率..."他的声音平静而有力,每个数据都像钉子一样钉进在场每个人的心里。
老专家戴上老花镜,仔细检查着那些电路板,手指微微发抖。突然,他抬起头,眼睛里闪着泪光:"要是早十年有这东西...当年在朝鲜..."他的话没说完,但所有人都明白他的意思。会议室里一时安静得只能听见空调的嗡嗡声。
秋去冬来,研究中心的院子里积了厚厚一层雪。1968年12月31日的年终总结会上,陈樾站在投影仪前,幕布上显示着一张长长的清单。台下坐满了来自各军工单位的代表,他们的笔记本都已经记满了大半本。
"截至今天,"陈樾的声音有些沙哑,"我们已经完成了歼1战机、红旗导弹系统、天通信号塔等48种武器装备的集成电路改造。"投影仪的光束中,细小的尘埃在空气中飞舞,像是微型卫星绕着行星旋转。
幕布上的数字还在不断增加,每出现一个新项目,台下就会响起一阵掌声。来自沈阳飞机厂的代表激动得站了起来:"我们厂的歼1全部改装完毕,故障率下降了90%!"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破音,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散会时已是深夜,陈樾独自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积雪在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抬头望去,研究中心的每一扇窗户都还亮着灯,像是一颗颗不眠的星辰。远处的山峦在月光下勾勒出起伏的剪影,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
办公室里,陈樾从抽屉里取出一个木盒,里面整齐摆放着这一年来研发的各种集成电路样品,从最初的粗糙版本到如今精密的军用级芯片。最小的一个只有指甲盖大小,却包含了上千个晶体管。他轻轻抚过这些芯片,冰冷的触感让他想起一年前那个风雪交加的清晨。
窗外,1969年的第一缕阳光已经悄悄爬上了地平线。研究中心大门前,卫兵正在换岗,他们的军靴在雪地上踩出整齐的脚印。一面崭新的红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像是为这个崭新的时代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