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毛熊贸易1
第147章 毛熊贸易1 (第1/2页)1990年2月的莫斯科寒风刺骨,兔子代表团乘坐的伊尔-62专机降落在谢列梅捷沃机场时,跑道上还积着厚厚的雪。代表团团长、对外贸易部副部长郑明德紧了紧身上的呢子大衣,这是他特意为这次出访定做的,内衬里还缝了个暗袋,装着中央的密令。大衣口袋里还揣着本俄语常用会话手册,边角已经卷得不成样子——这是临行前突击学习的见证。
"郑部长,欢迎来到毛熊。"前来接机的毛熊对外贸易部第一副部长伊万诺夫伸出毛茸茸的大手,他身上的呢子制服已经有些发亮,袖口磨出了毛边。郑明德注意到,这位副部长手腕上戴着的居然是一块上沪牌手表——表盘上的"上沪"两个汉字在雪地里格外显眼。更让他惊讶的是,伊万诺夫身后跟着的翻译官,身上穿的竟是件印着"北京"字样的运动服。
机场贵宾室的暖气开得很足,但茶水却迟迟未上。伊万诺夫尴尬地解释:"负责接待的同志可能...呃...路上耽搁了。"郑明德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掏出两包龙井茶,笑着说:"尝尝我们杭州的特产。"他注意到伊万诺夫接过茶叶时,手指在"夏国制造"的标签上摩挲了好几下。
车队驶过莫斯科街头时,郑明德透过结霜的车窗看到了一幅奇特的景象:一边是气势恢宏的克里姆林宫,一边是排着长队等待购买面包的市民。有个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用冻得通红的手指点数着皱巴巴的卢布,她身后的商店橱窗里空空如也,只贴着一张褪色的宣传画:"红色主义就是苏为爱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车队经过一家"儿童世界"商店时,郑明德看见几个孩子趴在橱窗前,眼巴巴地望着里面唯一陈列的商品——一个夏国制造的塑料娃娃,标签上的价格相当于普通工人半个月工资。
"我们先去乌克兰,"郑明德在笔记本上写道,"那里的黑土地带是粮仓,现在却闹饥荒。"钢笔尖在纸上划出深深的痕迹,像是要把这句话刻进历史里。坐在旁边的农业专家老周凑过来看了一眼,轻声补充道:"去年他们粮食产量比计划少了40%,但上报数字却是超额完成。"老周的眼镜片上反射着窗外的雪光,镜框上的胶布已经发黄——这是上次在非洲考察时摔坏的。
基辅的接待比莫斯科更加寒酸。乌克兰轻工业部部长亲自到火车站迎接,却只能提供一辆老旧的伏尔加轿车。"实在抱歉,"这位部长搓着手说,指甲缝里还留着农机修理时的油渍,"我们的公务车都...呃...送去保养了。"郑明德注意到他说话时眼睛一直往代表团随行人员拎着的行李箱上瞟——那里面装着准备送礼的茅台酒和中华烟。部长身上的西装明显大了一号,肩膀处皱巴巴的,像是临时借来的。
在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考察时,厂长办公室的暖气坏了,所有人都裹着大衣开会。"我们厂有最先进的机床,"厂长哈出的白气在镜片上结了一层霜,"但已经三个月没发工资了。"他说着拉开抽屉,里面赫然放着几盒夏国产的清凉油——这在当地黑市上能换到一天的伙食费。郑明德瞥见办公桌下放着个电炉子,上面还架着半个黑面包——看来厂长是在办公室解决三餐的。
郑明德在笔记本上记下:"可用轻工业品直接换取重工业设备。"写完后他抬头看了眼墙上挂着的列宁像,画像一角已经卷曲发黄。走廊里传来工人们争执的声音,翻译小声解释:"他们在讨论用厂里的废铁换夏国暖水瓶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